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6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观音在大理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在《白国因由》,“莲池会”经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观音形象出现。本通过对这些观音形象的分析,得出在白族民间信仰中,观音不单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神,更加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并与大理农耕化紧密结合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32.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吻合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吻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制度通过一系列适时有效的制度变迁,最终达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一个帕累托改进.这种变迁行为的发生与制度主体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国温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变化入手,对影响两个区域制度吻合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非正式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制约因素,藉此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制度的变迁提供可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3.
《科学大观园》2009,(1):72-73
法显西游取真经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法显家中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于幼年死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进佛寺度为沙弥,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才识过人,世人观之莫不佩服。佛教本源自印度.两汉时期由西域传人中国后,逐渐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文化相融合。由于印度佛经基本上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从印度传到西域,  相似文献   
34.
分析了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理论主要是由于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认为农耕文化和渔业文化是有联系的,它们不是孤立静止的。  相似文献   
35.
有毒植物胁迫与农耕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更好地认识农耕兴起的原因,从现代生态学和毒理学的角度研究有毒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关于有毒植物的史料记栽整理研究,结合农耕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 表明有毒植物的毒性方程抑制了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因此改变了它们的食物构成,而且植物化感毒性对稳定的农耕起到了推动作用.结论 有毒植物胁迫是农耕兴起的诸多因素之一,特别是从有毒植物到食物作用的进化,从植物化感毒性对农耕稳定的作用等方面促使人类作出农耕的选择.  相似文献   
36.
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了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考察了丰城方言1的农具类、农事类和农作物类等三个方面的方言词汇,从方言学和词汇学的角度对赣地传统农耕文化进行探究,认为赣地传统农耕文化有以下三点内涵:(一)农具以传统农具为主,取材自然,分工细致且种类繁多;(二)耕作过程沿袭自古流传下来的耕作工序,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重视施肥,农家肥的获取途径多样化;(三)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38.
灌溉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农耕制度演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农耕制度的不断演进.灌溉的最初兴起,使农田的水分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农田的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代灌溉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出了喷灌、微灌、灌溉施肥等新技术,使得农耕制度向集约、规模方向快速发展.未来的农田灌溉技术仍会不断创新,以应对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的现实,农耕制度也会向着节水、自动、工厂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39.
人类社群持久不衰的基本条件是资源点与知识点的不断集成。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秘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其要点在于:一个资源点(中原农耕之地)和两个知识/制度创新点(西北游牧民和中原农耕民)。当代中国的复兴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去复制前述历史条件,但是,新的资源点与知识点的不断集成这个条件,则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40.
贺龙  吴迪  白雪 《科技信息》2013,(5):45-45,94
"走西口"历史沿线农耕聚落是基于晋、陕地区人地矛盾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压力下形成的。当外部压力消失,同时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走西口"历史沿线农耕聚落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出现了多元化的更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