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274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作为形象化的语言艺术,诗歌通过诗人对“物”的“处理”、通过“写实”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正是因为诗人“待物”的方式不同,使“写实”有了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了诗歌的不同形态。本文的主要内容即在具体、详细地分析、探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诗歌形态中各自的“待物”方式和“写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92.
《歧路灯》思想比较保守,但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与其作者的文学观密不可分。但《歧路灯》的创作实践与作者公开声明的文学观有相当的距离,主要是由“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的创作目的所致。  相似文献   
93.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4.
不能全信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说,或许他们尚未明了自己作品文本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徐志摩即如此。他对自己小说创作的否定阻碍了人们对之的深入研究。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20年代中国的诗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已现,徐志摩的小说正为此推波助澜。本文从诗意的激情、意象的抒情和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模式三方面来探讨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并肯定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5.
<二月>讲述了一个漂泊者的故事.萧涧秋回芙蓉镇,是幻想用故乡与爱情,将养漂泊人生孤寂彷徨的疲惫心灵;他的离去,表明他的思想行为与沉滞的社会格格不入.小说既表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波希米亚人的生命体验,又包含了对现实社会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浓郁的伤感浪漫的主观抒情性,二是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6.
探索素描教学模式,在保持写实技能训练优势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描能力训练。为社会输送既有创新素质,又适应艺术发展的中小学美术师资。  相似文献   
97.
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叙事内容的诗化;二是结构的非情节化;三是语言的诗化。  相似文献   
98.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伴随着抒情主体的觉醒和抒情风格的转换,抒情语言和诗歌体式也逐步恢复并进入新的调整阶段;他们注意融汇多种语言成分,追求朴素、洗炼、精粹、淡泊的语言境界,强调抒情的自然和自如状态;在诗体方面,他们因不同的艺术渊源表现出对不同诗体的选择,诸体皆备而又注意不同诗体之间的融汇与补充,创造了更为活泼的诗体形式,为现代诗体建设积累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99.
徐冰 《科技咨询导报》2007,(14):196-196
作家三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创作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从三毛作品的内容、人物、抒情、语言四个方面对三毛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进行论述,她的作品内容色彩缤纷,人物形象摇曳多姿;抒情浓郁直接,并善于选用引起共鸣的语调语句,使用语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0.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