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274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2.
音乐对张洁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叙述方式的展开、叙述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张洁对音乐艺术的自觉借鉴扩大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形成了作品苍凉沉郁的抒情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也给读者更多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写实人物画的核心不是逼真、再现,而是意象性。写实人物画的写实性虽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不等于没有主观情感,应当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形成其意象性特征。寻求创作个性,将创作与传统与西方与时代恰当地结合,是中国写实人物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4.
作为新时期小说思潮之一的新写实小说以"生活流"的方式,书写庸常的生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还原被遮掩的现实。它们宛如一支"原生态"交响曲,作家们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奏鸣主题,再由对琐碎生活的体验开始抒情,其间掺杂着谐谑与反讽,全曲的结尾则表现了坚忍与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当代文学史上,新写实小说以具有亲和力的感性审美,顺应历史,感应现实,真诚地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原貌。  相似文献   
145.
荣获81届奥斯卡两项大奖的《米尔克》以其写实的叙事手法,舍弃了经典同性恋影片细腻的情感描摹,客观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第一位公开以同性恋身份参加政府选举的哈维.米尔克的政治人生,该影片的特殊意义在于米尔克使得同性恋者从"橱柜之内"走出来,使得同性恋问题从个体化走向群体化,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在当前世界极具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6.
穆时英“都市体诗化小说”强化了小说的抒情功能,通过诗的意象的组合、色彩的字眼、诗的语言和修辞的技巧,使小说有一种忧郁感伤的色彩,为都市体诗化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7.
40年代空前繁荣的叙事长诗创作自觉整合中西叙事诗学资源,尤其是借鉴并融合抒情诗、小说和戏剧的表现技巧,大大发展了抒情化叙事、意象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等叙事策略。本文将试图从"抒情化叙事"与"意象化叙事"两个层面对40年代叙事诗的叙事艺术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148.
刘震云早期的中篇小说《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官场》、《头人》等系列作品都渗透出一种有关权力的思考,作品刻画了一个个在权力重压下被扭曲的“官”或“民”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为获取权力或为权力所驱使,在权力的角斗场上疫于奔命,成为主体意识沦丧的灰色人群。通过对灰色人群生存状态的审视,刘的“新写实”叙事文本极大丰富了当代文学对人性内涵的表达,揭示了国人真实的文化心理和当前面临的精神困境。同时,这些作品蕴含的矛盾也表明作家思想的犹疑及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写作观念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9.
萧红、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为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带有女性特征的抒情文体.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和自然明朗的叙述语言,赋予了萧红、迟子建小说生趣盎然的迷人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气氛,构成了两位女作家乡土作品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美学风格,为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0.
马致远散曲辑本《东篱乐府》表现的早年渴慕兼济 ,辗转沦入困境而归隐山林后 ,仍心系红尘的抒情主体形象 ,展示马氏在两重人格挤压下的痛苦灵魂。本文并分析这一抒情形象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