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1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65篇 |
教育与普及 | 9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4篇 |
综合类 | 25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22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94篇 |
2008年 | 227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7篇 |
192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魏洪丘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5,(3)
社会政治的主题不等于“政治命题”,源于生活的典型化创造不能视为“图解”,人物形象的本质概括不能指责为“概念化”。茅盾小说是从生活中提炼题材、创造典型的成功范例,其经济视角显示了革命现实主义大师的功力,并非“图解政治命题”、“单纯的政治视角和机械的阶级论观点”。对茅盾小说创作内容的贬斥,以及对建国前后我国“史诗品格”长篇小说成就的否定,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3.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可以1927年为界分成前后期,前期作品包容不少积极因素,其基本格调是反帝反封建,跟五四精神合拍;其中大量的爱情小说还是比较健康的;张资平早期小说对侨乡和客家地区的描述,开拓了新文学的题材领域。 相似文献
44.
丘上松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
爱情是人类作品永恒的主题,并非西方所特有;中西爱情小说同样存在高雅与粗俗两类,我们不能是中非西或是西非中,更不应把“改革开放”与“引进黄祸”挂起钩来。 相似文献
45.
“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台静农《拜堂》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95
本对鲁讯高度评价的乡土作家台静农代表小说《拜堂》进行赏鉴分析,并在与20年代同期乡土作家的比较中,指出台静农创作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6.
毛姆小说创作具有较强的现代色彩,以《月亮和六便士》为例具体分析了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技能中所包含的现代性因素,如观念性,人物虚化,拼贴技巧等,对进一步理解毛姆小说观念和艺术成就提供了新启标。 相似文献
47.
<正>人情小说又叫世情小说,顾名思义它是反映世态人情的小说流派.这派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传奇,不过形成流派还是在明清时代.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许多专家,对人情小说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都有过较深的研究,本文仅就人情小说在理想探索方面的特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以妇女问题为示范,提倡“平等”为中心的理想探索内客明清人情小说的理想探索,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有社会政治方面的,有爱情婚姻方面的,也有人伦关系方面的.值得注意的是,人情小说所探讨的这几方面的理想,大都是从妇女问题入手的.而在这些问题中,提倡“平等”思想成为理想探索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48.
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其体式发生了转变。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现代小说的体式特点。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叙事技巧背后,即表现了潘先生的个性及生命哲学,又显示了现代小说的历史价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9.
翻开庐隐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悲凉哀怨之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在人生苦海中艰难挣扎着的苦闷的灵魂;是一颗颗被眼泪浸透了的破碎的心灵;是一道道抚慰不平的伤痕;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读庐隐的小说,总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究其原因,在于庐隐小说的悲观的情调,郁闷的氛围。就连庐隐本人也说:“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悲哀的色调了”,“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本文拟就庐隐的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古典文学的熏陶诸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庐隐小说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50.
1930年前后,贾平凹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转向真实地反映沉重的现实,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是贾平凹创作的重要转折,这对他以后创作的格调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