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392.
目的 探讨热应激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实验从25℃对照组和42℃热应激第7、14、21、28天,各选取4只小鼠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小鼠血清Na+、K+、Cl-、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采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其中Na+、K+、Cl-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血清总蛋白采用双缩脲法;白蛋白采用溴甲酚绿法;ALT、AST、LDH、ALP采用速率法。结果 热应激7、14、21和28 d,小鼠血清中的Na+浓度较对照组偏高,而K+浓度均较对照组偏低,但是各组之间不存显著差异。C1-浓度较对照组在第28天时显著增高(P<0.05)。TP含量在各个时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ALB的含量在第28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热应激组AST...  相似文献   
393.
为探讨低温无水保活对虾夷扇贝肌肉质构和肝脏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保活条件下虾夷扇贝的存活率,研究了无水保活前、保活过程中(24、48、72、96h)和复水后(4、8h)虾夷扇贝的肌肉质构特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糖原(Glc)质量比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无水保活虾夷扇贝的优化条件是暂养15min后,充氧、保湿环境中0℃保活。此条件下无水保活96h时存活率可达到85%。无水保活过程中扇贝肌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下降,而黏聚性增加,LDH活性显著上升(P<0.05),Glc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复水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扇贝肝脏中SOD、CAT、GOT、GPT和LZM活性显著上升(P<0.05),复水后迅速降低。因此,可通过低温无水保活的方式提高虾夷扇贝的存活率,保活过程对扇贝肌肉和肝脏虽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未导致无法恢复的伤害,复水后仍可一定程度保持鲜活虾夷扇贝的品质。  相似文献   
394.
近年来,随着全球育龄青年不孕不育基数日益渐长,糖尿病所致的男性生殖障碍成为了人类关注的热点。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机体血糖升高的一种慢性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并发症有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以及视网膜病变等,生殖功能损伤也是其中之一。糖尿病睾丸组织损伤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内质网应激、自噬等多个方面。本综述简述糖尿病引发男性生殖障碍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探讨高糖对睾丸生精细胞的损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