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40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8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1 毫秒
21.
微尺度热传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微尺度传热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微型换热器的结构,分析松弛时间理论近似线性化Boltnmnn方程散射项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微尺度热传导的时空问题,微冷却系统概念.微/纳米、飞/皮秒的传热问题,对传统工程热物理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  相似文献   
22.
折流板换热器振动及防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折流板换热器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并对针对换热器振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用圆钢杆代替折流板的“折流杆换热器”、以扁钢代替圆钢杆与支撑圈一起构成抗振栅的“折流栅换热器”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3.
换热器翅片表面空气流动热力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为了减少换热器翅片设计中的盲目性和复杂性,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发生在双排/叉排波纹翅片表面的空气流动和传热过程.在合理简化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标准κ-ε模型和速度-压力耦合的SIMPLE算法,获得了有代表性的翅片表面温度分布、换热系数等值线图,以及表面气流速度矢量图和相关计算数据.分析了翅片入口风速对翅片表面的温度、气流流动、换热系数、换热量及气流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入口风速有利于提高翅片的换热性能,但同时又会增加系统能耗,因此入口风速的确定必须考虑系统性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24.
横向波纹管强化传热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横向波纹管强化传热的原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建立了冷凝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式,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出高效节能的波纹管换热器,实践证明各项参数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5.
开发了包括板翅式(平直式、百页窗式及穿孔形、锯齿形)和主表面式(CC、CU及CW)等几十种型面的紧凑式换热器的设计、优化、校核、性能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由Visual Basic 6.0编制,它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人机对话功能及图形功能,并建立了包括工质物性、材料物性、70多种紧凑式换热器型面的结构参数以及无量纲摩擦因子f、传热因子j的数据库,该软件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可大大缩短换热器设计时间.  相似文献   
26.
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单个圆管单元区域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计算结构针对某实际换热器结构,S1=20 mm,S2=15.5 mm,tp=2.5 mm,涡产生器攻角为45.°计算时选取雷诺数范围为500~20 000,选取R e=1 000和10 000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涡产生器产生的纵向涡旋增强了圆管尾流区流体的掺混和能量交换,并带动尾流区流体及时向下游流动.与平片翅片结构比较,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尾流区流体与壁面温差增大,有利于增强换热.  相似文献   
27.
空冷技术能够在电站冷端利用空气完成换热冷却,相比湿冷技术在节水、降耗、减排及降本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系统设计与运行优化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直接空冷和间接空冷两大类空冷技术的研究进展。设计优化方面,换热器(凝汽器和散热器)的流动换热特性已获得广泛研究,相关优化一般从几何结构、位置布局等角度开展,然而目前凝汽器研究对象多局限于翅片管,针对管束整体的优化研究比较缺乏,散热器研究则需更全面地考虑几何参数的影响等;另外,由于风机(群)直接决定凝汽器的进气流量,其气动特性和集群效应研究成为重点,目前已形成多种分区方法和运行控制策略实施调优,但优化方案的经济性分析研究还有待深入。运行优化方面,为了削弱环境效应对空冷系统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加装导流板等改善流场以扩展风的正向效应、开发控制预测模型进行防冻调控或设计防冻装置优化传热、设计开发各类清洗系统进行除垢等。当前研究在换热器设计优化的精度、广度和各类环境效应作用机理方面仍有进步空间,未来研究方向还包括新能源电站应用空冷的适应性分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换热器设计、性能预测等。  相似文献   
28.
介绍缠绕管式换热器的特点、发展及技术难点,对国内外厂家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进行对比,并介绍目前国内大型LNG和LNG-FPSO缠绕管式换热器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的研制情况,为大型LNG和LNG-FPSO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国产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目前针对缠绕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中,大多为了简化模型而省略了管层间的垫条,造成模拟结果偏离实际情况。通过CFD数值模拟,着重研究了缠绕管换热器中垫条的存在及不同的排布方式和数量对换热器壳侧的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垫条的存在不仅影响流体轴向流速,并且在径向截面上更易形成涡旋而加强流体扰动。在相同进口工况下,相比无垫条模型,垫条对齐排布时Nu下降了1.6%~2.5%,换热器单位长度压降ΔPl增加了14.5%~17.0%,强化传热性能指标FP减小了5.7%~5.9%;错开排布时Nu上升了17.0%~18.1%,ΔPl增加了38.4%~39.9%,FP增加了13.7%~15.4%。两种垫条排布方式中错开排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强化壳侧的湍流,从而强化传热。当垫条数量多于12,依次为13、14、15时,对换热器壳侧的性能影响不大。所做研究为缠绕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缠绕管换热器的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0.
通过采用加热与制冷两套独立的板式换热器,利用低碳醇与蒸汽为系统内硅油介质进行制冷与加热,形成两套独立的硅油输送系统,分别输送制冷硅油与加热硅油。通过气动薄膜调节阀对硅油供应量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工艺温度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