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04篇
系统科学   94篇
丛书文集   201篇
教育与普及   2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94篇
现状及发展   27篇
综合类   48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881.
Entransy is a physical quantity describing heat transfer ability, and heat transfer is accompanied by entransy transfer. Thermal energy is conserved in its transfer process, while entransy is dissipated because of the irreversibility of its transfer process. As a result, entransy transfer must have its rul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rmal energy transfer.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entransy, an entransy transfer equation is derived, which describes the entransy transfer processes of a multi-component viscous fluid subject to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mass 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s. The expressions of entransy flux and entransy dissipation are obtained simultaneously, and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 is clarified. And further,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optimizing heat transfer applying the entransy transfer equation to the steady-stat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process are expounded. The minimum thermal resistance principle and the entransy dissipation extremum principle are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steady-state entransy transfer equation to the steady-stat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process. The cases of the single-component steady-state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and the steady-state heat conduction sho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相似文献   
882.
为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对小鼠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影响,研究治疗前后VEGF表达变化,采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入40只129/J型鼠腹部皮下,7周时建立外阴上皮内瘤变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Vulvar Inte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 Ⅰ~Ⅱ)小鼠模型.随机分为聚焦超声治疗组和假照组,治疗前后检测皮肤病理及VEGF表达变化.建立VIN Ⅰ~Ⅱ小鼠模型16例.结果显示聚焦超声治疗组7例皮肤基本恢复正常,VEGF表达降低.与假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聚焦超声治疗小鼠外阴内上皮瘤样病变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3.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某油井管生产工艺中张力减径过程变形量以及C和N含量对中碳V-Ti-N微合金非调质钢室温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HCLN钢在800℃变形量为20%、40%和60%时,对应的室温组织中铁素体的体积分数依次为17.2%、19.7%和29.9%.N质量分数为2.3×10-4时,800℃变形60%后控冷钢中铁素体的体积分数为含低N(1.1×10-4)钢的1.7倍左右,使含C0.34%的钢中铁素体含量接近于含C0.26%的钢,并使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降低到3μm左右.变形量和钢中N含量二者增大均有利于增加钢中铁素体的数量,且二者综合运用的效果更有效.通过分析可知,800℃变形量的增大,可以提高未再结晶奥氏体晶粒内的缺陷密度,有利于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时为晶内铁素体形核提供更多的形核位置.N含量的增大,能够促进第二相析出物的析出,诱导晶内铁素体的析出,提高铁素体含量,并细化其晶粒尺寸.  相似文献   
884.
参考钢筋锈蚀快速试验法,通过测试试件的半电池电位和阳极极化曲线,考察了拌合时引入的不同种类的氯盐及含氯的原材料对钢筋锈蚀的影响,并对不同矿物组成的水泥及矿渣和粉煤灰对内掺氯离子的固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Cl2对钢筋锈蚀的危害比NaCl大,掺CaCl2时较低的氯离子浓度和较小的自由氯离子含量即引起钢筋锈蚀;掺结皮料和垃圾焚烧炉渣作混合材时,结皮料氯离子含量高,掺量≥20%引起锈蚀;炉渣氯离子含量低,对钢筋锈蚀没有危害;有效铝酸盐含量高的水泥及矿渣、粉煤灰的加入均能提高对氯离子的固化能力,有效降低钢筋锈蚀的危害;当体系掺有混合材或其他组分时,阳极极化试验比半电池电位能更有效地反映发生钢筋锈蚀的情况。  相似文献   
885.
介绍了新型内摆线能量转换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采用基于能量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推导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基于四阶Runge-Kutta法,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新型内摆线能量转换机构的活塞做完全简谐直线运动,运动更加平稳;活塞加速度峰值比传统曲柄滑块机构小25%;在相同的气缸平均等效压力和负载转矩下,具有较高的输出转速,提高了内燃机的输出功率。为新型内摆线能量转换机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86.
针对目前环式减速传动在使用过程中轴承承栽能力较低、容易失效等问题,提出一种由渐开线行星齿轮传动和渐开线少齿差行星传动组合而成的两级新型双曲柄内齿环行星减速器.在对该减速器结构形式、传动原理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分析其承栽能力,建立了此新型传动形式的有限元接触分析模型.通过接触分析计算,得出齿面接触等效应力和实际接触齿对数,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型双曲柄内齿环行星减速器内啮合传动齿轮副进行了齿廓修形与有限元接佑触重分析.结果表明,修形后的传动齿轮副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具有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887.
给出Frechet空间中有界线性算子存在唯一的有界外逆的等价条件,并且指出Banach空间中的任意非零有界线性算子的外逆均存在,而其内逆不一定存在。  相似文献   
888.
对称弯压拱存在分支屈曲与极值点失稳2种面内失稳形式.根据在失稳前后拱轴线变形形状的不同,提出了对称弯压拱失稳类型的变形判断方法,它可用拱轴线变形增量来判断,也可以通过关键截面的荷载-位移曲线来判断.将这种变形判断法应用于有限元分析中,对2个实例的计算表明,该判断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889.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 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 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 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相似文献   
890.
Na+/H+逆向转运蛋白调节细胞内的离子内平衡, 在植物耐盐性起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克隆一个大豆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同源基因GmNHX2, 编码一条长534氨基酸的多肽并预测有10个可能的跨膜结构域. GmNHX2在大豆的根、茎和叶中表达, 但在根中的丰度最高, 受NaCl和PEG (polyethylene glycol)处理的诱导表达. GmNHX2与LeNHX2和AtNHX2的序列相似性高于AtNHX1和AtSOS1. 尽管系统发育分析将GmNHX2与细胞器(液泡和囊泡)逆向转运蛋白聚成一类, 但亚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GmNHX2-EGFP (enhanced green flurescent protein)融合蛋白可能位于植物细胞的质膜或细胞器膜上. 与野生型植株相比, 异源表达GmNHX2的拟南芥植株在萌发和幼苗期都更加耐高浓度的NaCl. 这些结果暗示, GmNHX2是一个Na+/H+逆向转运蛋白同源物, 可能在盐胁迫下执行调节离子内平衡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