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8篇
系统科学   26篇
丛书文集   74篇
教育与普及   5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8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79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杨彦云  杨过  王康  段芳芳 《科学通报》2022,(23):2727-2735
放射性核束物理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直接核反应是研究放射性核的反应机制和奇特结构的重要方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HIRFL-RIBLL1上开展的放射性核的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研究,并介绍了国际上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典型中子晕核11Be和质子滴线核8B在高于库仑势垒能区弹性散射的系统性比较研究,明确了即使在3倍库仑势垒附近的能区,破裂反应道仍然会对丰中子核的弹性散射道有强烈的耦合效应.研究表明,与入射能量相比,破裂反应对其他反应道耦合效应的强弱对奇特核的核结构更加敏感.此项研究加深了学界对放射性核反应动力学的认识.无论是丰中子核还是丰质子核,去弹破裂都在破裂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角度范围内.总体而言,丰质子核的破裂截面明显小于丰中子核.同时理论研究表明,紧密束缚核的破裂反应主要来自去弹破裂的贡献,对破裂反应机制的理解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2.
对自动化公路系统弯路上智能车辆换道控制进行了研究.假设期望的侧向加速度满足正反梯形的约束条件,考虑起始车道和目的车道曲率的差别,提出了一种弯路上车辆换道轨迹规划方法,推导了换道时车辆在惯性坐标系的期望运动状态计算公式;根据车辆期望运动状态计算了车辆换道时的期望横摆角、横摆角速度和横摆角加速度;假定依靠角速度传感器获得横摆角速度信息,基于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采用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横摆角速度跟踪车辆换道滑模控制规律.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采用相平面法,对控制系统的有限时间收敛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若不考虑内外侧车道曲率差别,规划的期望换道轨迹,在换道结束时与目的车道位置之间总是存在偏离,偏离程度随曲率半径减小而增大;本文考虑内外侧车道曲率的差别,能得到无偏差的期望换道轨迹;设计的横摆率跟踪控制规律能实现对换道轨迹的理想跟踪.  相似文献   
73.
建立了烷基化反应单元泄露导致火灾爆炸的基本场景与火灾控制场景,利用道化法对烷基化反应工艺单元各种不同火灾场景下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得出:基本场景的火灾爆炸危险等级为非常大、暴露半径43 m、暴露面积5 809 m2;采取针对性工艺控制措施后的工艺控制场景,其火灾爆炸危险等级为很轻;采取针对性物质隔离控制措施后的火灾防控场景,其火灾爆炸危险等级较之基本场景没有变化;采取针对性火灾防控控制措施后的火灾防控场景,其火灾爆炸危险等级为很大;共同采取采取工艺控制、物质隔离和火灾防控控制措施后,其火灾爆炸危险等级为较轻、暴露半径16 m、暴露面积825 m2,表明可以通过增加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烷基化反应工艺的危险程度与影响范围,为企业的生产安全与火灾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4.
传统的驾驶行为模型框架把驾驶行为划分为跟驰行为和换道行为两大类,并分别进行模型构建;而综合驾驶行为模型框架则认为跟驰行为和换道行为密不可分,因此将所有驾驶行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建模。文中基于这两种行为模型框架,对数据驱动类人驾驶模型的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综合驾驶行为模型框架和跟驰换道组合模型框架,并根据驾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确定模型的输入和输出。其次,提出了基于跟驰、换道和意图识别模块的两种跟驰换道组合方式:判别组合和概率组合。随后,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处理筛选,构建综合驾驶行为、跟驰行为、换道行为和意图识别4个样本库,分别用于对相应行为模块进行训练和标定。最后,将两种跟驰换道组合模型与综合驾驶行为模型进行模型精度、安全性、鲁棒性和迁移性比较。结果表明:在模型输入输出、参数标定流程和样本数据库一样的情况下,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类人驾驶模型精度优于基于FNN的模型,其中基于LSTM的模型均方误差可达到0.227 m2,基于FNN的模型均方误差为0.470 m2。而在基于LSTM的模型中,采用跟驰换道组合模型框架的模型比采用综合驾...  相似文献   
75.
柳永清  刘燕学  姬书安  杨之青 《科学通报》2006,51(19):2273-2282
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方法, 对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含蝾螈类化石层上、下火山岩进行了定年研究. 测年结果表明, 道虎沟生物群(岩系)最年轻年龄为164~152 Ma, 最老年龄为168 Ma. 综合研究表明, 宁城道虎沟生物群与凌源热水汤一带含蝾螈类化石层属于同一生物群(时代), 发育于168~152 Ma的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 研究区道虎沟生物群(岩系)为正常产状的火山-沉积序列, 底部平行不整合在下伏九龙山组之上, 顶部为土城子组或早白垩世含热河生物群岩系平行或角度不整合覆盖. 道虎沟生物群(岩系)及相关地层对比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或是它的相变产物. 髫髻山组(道虎沟生物群)化石组合和综合研究表明, 它们和热河生物群不是同一生物群, 更不是代表热河生物群最早的生物记录, 道虎沟生物群及岩系与义县组是不同时代和构造演化阶段火山-沉积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76.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77.
张溯源 《科技信息》2012,(22):222-223
本文对CDC-16道岔捣固车激光拨道系统几何原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激光接收的偏差分析及激光接收电路分析,为道岔捣固车激光拨道作业提供了技术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78.
正暑假期间,鼠妈妈带着俩宝贝儿子四处游玩,他们去了好多好玩的地方,不过最让孩子们感到自由、快乐的莫过于大海,海风、帆船、海浪、沙滩……鼠哥哥欢欢的最爱就是创意绘图了。这不,到了随画随擦的沙滩就更让欢欢乐得不行。看看,他在沙滩上画了一个正方形(如图1)。  相似文献   
79.
高快速路汇入区(即合流区)瓶颈是交通流运行的咽喉,汇入瓶颈交通流失效会加剧拥堵,诱发交通振荡以及事故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与现有研究大都通过调节匝道汇入车辆行为或主线车辆速度进而试图改善汇入区交通流问题不同,该研究聚焦于瓶颈汇入区上游主线车辆,通过动态调节汇入区上游主线车道车辆分布,提升汇入区通行能力。具体而言,研究提出一种可以对网联车(CV)进行双向换道建议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该方法不依赖于交通流基本图设定的临界密度,通过实时计算每一辆个体CV的向左、向右或保持车道决策以优化车道流量分布,减少汇入车辆干扰,提升汇入效率。基于VISSIM交通仿真软件,通过二次开发搭建了汇入区瓶颈换道优化实时仿真评估系统,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测试不同流量组合和不同CV渗透率下算法的有效性。各车道时空轨迹表明该换道建议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汇入车辆冲突,车均延误分析结果表明在单车道平均流量1 550 ~1 800 veh·h-1区间,即汇入瓶颈失效关键流量区段,换道建议优化方案相比原方案能显著改善汇入区的运行效率,车均延误可降低10 %~50 %左右。CV渗透率敏感性分析表明,在较低的0.2~0.5渗透率下即可达到减小延误的目标。  相似文献   
80.
现在平煤集团各矿井的主井提煤系统使用时间较长,存在老化现象,尤其是钢轨罐道磨损严重,不能再满足矿井的安全生产需求,所以煤矿主井提煤箕斗罐道更换已经成为近几年煤矿主井提升设施改造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