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3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74篇
系统科学   73篇
丛书文集   174篇
教育与普及   9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篇
现状及发展   30篇
综合类   425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为解决飞行器在一次性投放火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动态分配多波次火力问题。将目标价值、目标威胁与火力分配相联系,建立动态火力分配多目标优化模型(DWTA)。在DWTA模型下包括数个子火力分配模型(SWTA),下一波次的SWTA由上一波次SWTA的打击效果作为输入来进行更新。改进了混合共轭梯度法的多目标分解进化算法(MOEA/D),提出加入高斯扰动来生成初始搜索点集合,并运用共轭梯度法进行搜索。运用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仿真实验表明,算法在保留MOEA/D算法优点的同时,相比传统MOEA/D算法求解模型用时22s,改进MOEA/D算法仅用14s,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并完成了对多波次火力的动态分配。  相似文献   
962.
重载钢轨磨耗预测模型及接触斑网格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轮轨滚动接触分析,结合材料磨损理论建立了钢轨磨耗预测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可实现钢轨磨耗具体分布及发展的定量预测分析.鉴于轮轨接触斑离散化网格密度在预测模型中的显著影响作用,从接触力、磨耗分布等方面对这一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探讨合理的接触斑网格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网格密度不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但是稀疏的网格密度得到的蠕滑力及磨耗分布存在较多尖锐形状突变,增大密度可提高精度及磨耗分布平滑性,但会成倍增加计算代价;网格密度20×20时,钢轨磨耗速率变化由剧烈趋于稳定,继续增大密度改善效果已不明显,建议预测模型中接触斑网格密度取20×20,在确保精度的同时尽可能拥有较高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963.
为了解决聚丙烯腈(PAN)聚合物电解质膜刚性强、界面接触状况差的问题,将聚氧化乙烯(PEO)电解质膜贴合在PAN电解质膜的两侧,形成三明治结构PEO-PAN-PEO新型聚合物电解质复合膜.在高温下PEO层具有的柔性大幅度增加了电极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界面阻抗,成功充当了全固态锂电池的电解质膜.以金属锂为负极、LiFePO4为正极所组装的全固态锂电池在60℃下工况良好,初始放电比容量是153mAh/g,40周容量保持率为87%.  相似文献   
964.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代先进燃机高压涡轮静叶前缘区域的冷却性能,基于NASA C3X叶型建立了上游腔室采用冲击冷却与气膜冷却组合的阵列冲击-气膜复合冷却静叶模型,采用流固共轭传热方法数值研究了涡轮静叶内部冷气的流动和传热特性,针对常用的冷气流量范围分析了引入二次冲击结构对静叶前缘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冲击对靶面对流换热影响较小,但能有效提高冷气在整个流路中的对流换热强度,还能平衡不同区域气膜孔排的冷气流量分配。二次冲击有效降低了气膜孔附近的固体温度,尤其是对于气膜孔较密集的前缘。同时,在固体导热的作用下,气膜孔附近的低温区会影响到无气膜孔区域,降低整个固体域的温度。二次冲击显著改善了叶片上游表面尤其是前缘的复合冷却性能,其中,对上游表面的优化率大体上随冷气流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在质量流量比M为1.25%时最高,约为4.44%;对前缘的优化率大体上随冷气流量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在M为1.50%时最低,约为9.66%,在M为2.25%时最高,约为11.70%。  相似文献   
965.
为从轮轨瞬态接触黏滑振动角度探究地铁线路上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该文首先根据现场波磨情况建立了三维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并论证其有效性;然后,分析了车轮运行过程中的接触黏滑状态,并讨论了轮轨接触黏滑特性与波磨生成的关系;最后,研究了轮轨系统固有特性和钢轨纵向磨耗特征。结果表明:凹坑缺陷改变了轮轨滚动接触黏滑分布,导致轮轨界面发生滑移并诱发轮轨系统失稳,且滑移会进一步引起钢轨磨耗,以致最终可能形成波磨。综合轮轨接触黏滑特性和复模态分析的结果,可将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归为轨面缺陷激励引发的轮轨系统的固有不稳定振动,且该不稳定振动表现为钢轨相对于轨道板的垂向弯曲振动。当车轮经过凹坑缺陷时,会产生瞬态纵向波动磨耗,且磨耗的特征波长为40~50 mm,这与实测线路上的波磨波长情况相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66.
利用优化理论对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辨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共轭梯度法的网络辨识算法,通过与BP算法进行的比较仿真表明本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67.
针对机械加工中不透明冷却液的存在妨碍了在线非接触测量这一难题,提出一种利用喷射的水柱来排开冷却液,并在被测物体表面一个小局部形成一稳定的透明测量窗口,使非接触光学测量得以在磨床上进行的技术.论述了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介绍了实验装置,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68.
论述厂接触式弯管测量机的测量原理,并给出其具体方案.通过移动末端装有V型测量叉的铰接五轴测量臂,使V型测量叉与弯管外表面接触,完成弯管的接触测量;利用增量式光电角位移编码器的输出角和测量机各连杆的长度来计算弯管轴线的方位;基于坐标转换原理推导了测量机的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弯管的轴线,减少了测量误差.测量机仅需一次与弯管外表面接触即可确定弯管某直管段的轴线.研究工作有助于国内弯管测量机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69.
通过对TC4钛合金加热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接触电加热快速升温的方法,有效避免了空气污染,针对加工中经常出现的热裂,用有限元法了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结果表明加热效果良好,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为钛合金棒料热镦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70.
论述了在矿井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所划分出的活动断层基础上,利用共轭活动断裂对法和活动断裂擦痕法确定矿区构适应力状态的方法,用该方法确定出的矿井主应力状态,对矿并开拓及采区巷道布置设计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