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27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民事诉法》(试行)到《民事诉讼法》,从《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1],再到《立法法》出台。当年的“另行制定或者规定”到现在依然没有变。然而就内容来看,它也算是“良法”,但是到底程序正义重要?还是实体正义重要?抑或是两者兼有之?《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到底如何才能“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62.
葛昱晖 《科技信息》2012,(29):204+206-204,206
目前,公益营销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营销方式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中国在公益营销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简单分析以松下集团为例的日本企业公益营销的概况,希望能对国内企业开展公益营销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3.
法院调解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经验"。但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浪潮中,却遭遇困境。其中,最为尴尬的莫过于,法院经过各种努力促使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在送达当事人签收时,因一方当事人无任何理由的反悔而付诸东流。这样的法律规定,不但与法院调解的性质相悖离,不符合法院调解的价值理念,最终无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更难实现"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目标"案结事了"。  相似文献   
64.
张鸿 《科技资讯》2010,(6):72-72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实践和新技术的开发,灌浆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效果检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灌浆是把浆液灌入土壤或岩石地基中的空隙、裂隙、缝隙或洞穴用以减少渗透性,增加强度或减少地基变形等。灌浆材料根据所制成的浆液状态,可以分为:固粒状浆材和化学浆材。  相似文献   
65.
诉讼标的这一概念在一个多世纪前开始被人所熟知,现如今,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民事诉讼标的理论也随着民事诉讼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但是,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标的领域的研究起步晚.理论基础薄弱,造成目前民事诉讼立法中诉讼标的运用混乱的状况。如何建构我国的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协调和整合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体系.就成为一项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6.
文章主要讨论不同诉讼模式的特性同遏制司法机关滥用人权力的关系,法官的独立性同保持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通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我国现行的陪审制进行对比,为中国司法改革提供参考性思路。  相似文献   
67.
违宪审查制度是宪法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这一制度,宪法理论界进行了研究。本文中,笔者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框架进行了初步的设想,还将就这一制度的概念、主体、范围、方式中的某些方面阐述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68.
我是一名高中生。上学期期末的一天.我骑自行车上学途中。沈某驾车违反交通规则,将他人撞成重伤.将我撞成轻伤和压坏了我的自行车。沈某因涉嫌犯罪被关押.后经人民法院审理.被以犯交通肇事罪判刑2年.判决现已生效。  相似文献   
69.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2007年5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联合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以批评性语篇分析学家Fairclough的语篇分析三维观为基础,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预设、及物性和情态三方面对中美公民环境诉讼制度进行分析,以揭示蕴涵在这些法律制度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分析表明,美国公民有参与社会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能有效利用诉讼制度去积极、主动的保护环境.而我国人民受“各人自扫门前雪“陈旧观念的影响,对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表现出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