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21篇
丛书文集   237篇
教育与普及   2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64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612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465篇
  2009年   585篇
  2008年   642篇
  2007年   618篇
  2006年   482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唐是禅宗思想对作家和学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时代。柳宗元受信奉佛禅的家风薰染和远谪遐荒的生命沉沦的影响,使他更加主动地亲近和体认禅宗,精研禅理。由于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他先前那种执的政治追求出现了松懈,其骚怨愤悱的贬谪情态得到了消解,从而使他的思想与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2.
哥伦布的行为可以解析为时代行为和个人行为。在履行时代行为时,他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这是时代造成的。尽管如此,他的时代行为却昭示着历史发展方向。在履行个人行为时,他表现得却很复杂,要具体分析,既有积极肯定的一面,又有消极否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3.
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树立全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创造教育,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条件,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4.
文人画在明清之际已成为绘画的主流 ,但自二十世纪初开始 ,对文人画艺术尤其是明清文人画的褒贬之争一直不绝于耳 ,明清文人画也在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如何正确评价、如何客观认识的问题而始终处在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中。本文以清代文人画家孔衍及其画论《石村画诀》为导入点 ,分别从自我情感的抒发、笔墨独立性的确立及表现、创新求变意识的高涨三个方面阐释了明清文人画的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75.
行政赔偿制度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然而我国颁布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赔偿金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导致行政审判实践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仲裁混乱,有悖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有损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尊严.对行政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范围、原则、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进行剖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6.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宗教意识同时包含着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考察宗教中的想象、感情和需求等,可以发现宗教意识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美学情结。这在根本上是由于宗教和艺术一样,也是深层人性精神的一个显现。  相似文献   
177.
卞毓麟 《自然杂志》2005,27(1):46-48
一瓣荐心香 物候贯千载,禹迹穷八荒. 科坛标铁汉,学宇沐春光. 海纳百川大,壁立千仞刚. 浩茫极仰望,一瓣荐心香. 这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绶琯先生20年前写的一首五律,题为<缅怀竺老--竺可桢先生逝世十周年敬献>.其中"物候"句谓竺老研究物候学,考据远及古代文献,近至日常记录;"禹迹"句谓竺老主持综合考察,足迹遍及边远地区,故喻之以大禹治水行迹."科坛"两句谓竺老耿直刚正,但对学生后辈呵护备至."海纳百川"又应"学宇"句,"壁立千仞"则应"科坛"句.  相似文献   
178.
科学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杰  刘兵  田松  苏贤贵 《自然杂志》2005,27(2):114-116
编者按:本栏摘登了由青年学者刘华杰博士主持的关于"敬畏自然"话题讨论的部分内容.这个话题,自从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引起了我国学术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在某些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刊发的是四位青年学者从文化层面对"敬畏自然相关问题"发表的意见,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79.
民族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德化精神”是大理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团结、重视教育。大理白族历来重视对汉文化的吸收,通过对儒、释、道等文化的兼收并蓄,立足本民族的思想,在哲学思想、礼乐伦理等方面有许多独到的建树,推动了白族文化朝着更加丰富、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使大理赢得了“文献名邦”的美誉,这种精神对现代建构和谐社会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0.
一个伟大的民族背后往往有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革命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对于中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