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研究了带有限缓冲器的多入口多出口串行生产线的无阻塞最优控制与调度问题,得到了生产线的状态方程及最优控制,然后用极大代数上矩阵的行差单调性理论给出了生产线的性能分析,最后解决了系统的最优调度问题.  相似文献   
202.
为了实施高速公路路网交通流的优化控制,采用MATANET模型进行路网交通流建模,应用非线性最优控制方法,构造了路网入口匝道的协调控制模型. 该模型应用全局实时交通数据,以缩短行程时间和减少入口匝道排队长度为控制目标,能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有效处理偶发性拥挤. 针对模型的非线性,应用遗传算法对性能指标进行优化,探究不同性能指标的优化对路网交通运行状况的影响. 以南京市周边高速公路路网作为应用实例,验证了所研究模型与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3.
变壁温管内对流换热场协同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析方法, 求解了壁面热流呈指数变化的圆管内层流热入口段的换热. 结果表明, 换热系数与壁温沿轴向的温度梯度直接相关, 轴向壁温梯度越大, 换热就越强. 进而, 分析讨论了壁面热流不同变化情况下, 充分发展段的场协同度. 通过分析场协同度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对应关系, 验证了场协同原理的正确性, 也表明优化热边界条件是提高场协同度、从而实现强化换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4.
为了研究轧件入口楔形对中厚板侧弯的影响规律,提高侧弯控制精度与效率,针对国内某中板厂精轧机组四辊轧机的生产实际情况,采用基于双悬臂梁的影响函数法开发了不对称条件下辊系辊弹性变形计算模块,阐述了该模块的离散化方法、关键数学模型及向量与矩阵的确定以及轧辊弹性变形的求解方法.基于现场实际数据进行入口楔形不对称条件下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入口轧件楔形对出口轧件弯曲半径的影响规律,指出轧辊刚性倾斜是控制侧弯的有效手段,并建立了来料存在楔形时的目标楔形量计算模型及侧弯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5.
针对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的信号灯控制方案,借助车流波动理论,分析了该类交叉口内部的车流运行时空特性,描述了快速路、入口匝道上的车流在交叉口的排队过程,以交叉口车流总延误最小为目标,快速路与入口匝道的绿时分配以及信号周期为参数,建立了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交通控制优化模型,并通过一个实例对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快速路及匝道绿灯时间均满足最低要求而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信号周期与周期损失时间的差值)仍有富余时,应将富余的可通行时间分配给快速路,以使得交叉口车流总延误最小。快速路入口匝道交叉口的车辆平均延误由优化前的16.76 s下降至13.18 s,同比下降21.36%;匝道最大排队长度由48.82 m缩短至33.28 m,同比下降31.83%。  相似文献   
206.
入口匝道控制是城市快速路交通缓堵的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回顾了入口匝道控制自提出以来近60 年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入口匝道控制逻辑与类别,聚焦入口匝道控制的方法论演进。 研究发现: 入口匝道控制范围从局部最优向全局最优发展;入口匝道控制对象由宏观交通流控制向微观车辆控制发展;入口匝道控制的建模方法从确定、均质和静态等模型假设向考虑交通流随机性、异质性和动态性方向发展;入口匝道控制的求解方法分为数学推导和搜索算法两类,在收敛性和普适性方面各具优势。最后,分析了入口匝道控制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未来4 个重要研究方向,包括宏观与微观交通流协同控制、入口匝道控制的抗干扰与自恢复能力提升、大规模快速路网控制的高效可靠求解,以及网联环境下的智能控制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207.
针对扫吸式吸入口流场仿真分析中模型建立和分析方法选择的难题,选取Fluent中的多参考系模型(MRF)作为建模方法,确定了扫滚相对于吸入口罩壳之间的速度换算公式。通过改变扫滚转速和输料管与扫滚之间的中心距,研究了影响扫吸式吸入口空气流量和入口速度变化的因素,并绘制出扫滚壁面和入口速度云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了扫吸式结构尺寸和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多参考系模型可以实现扫吸式吸入口内部流场的仿真分析研究;对于作业宽度为400mm的扫吸式吸入口,当扫滚转速为300rad/min,输料管与扫滚之间的中心距为350mm时,吸入口内部空气流量和入口速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