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指出中国利用国外油气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伊拉克、伊朗、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北美油气上游合作的机会及世界油气国际合作的合同变化趋势,提出了当前扩大油气上游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柴北缘花土沟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含铀岩系为绿灰色碎屑岩沉积建造。区域内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相。含铀岩系受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控制。研究区内铀源具有多源性特点,基底和盖层铀丰度较高。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剖面和编录铀矿调查钻孔发现油砂山组具有泥-砂-泥结构特征,砂层厚度适宜,倾角较缓,属于宽缓的山前斜坡带,有利于含矿砂体及富氧流体进入层间,形成层间氧化带及铀的富集。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为油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该区多处发现油砂露头,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该地区油砂特征和成藏模式分析,对该地区下一步的油砂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地区油砂为例,采用物理和化学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该区油砂的物理特征及油砂含油率特征,初步计算出该区油砂油的地质资源量;通过对地质、构造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油砂的富集模式,发现该区砂体空间展布和物性较好,为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多期构造活动为油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整合面和断裂体系非常发育,对该区油气的运移起着控制作用,这两个主控因素对该区油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印尼油砂的基本性质如油砂的组分、砂粒的粒径分布、砂粒的润湿性及沥青的四组分进行分析,测试了沥青、黏土在不同p H值下的Zeta电位,考察了二价金属离子Ca2+对沥青、黏土Zeta电位的影响,同时对印尼油砂进行水基提取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印尼油砂含油率高达24.9%,砂粒粒径较小,砂粒表面为油润性,沥青中重质组分含量较高。Zeta电位测试表明,Ca2+的存在使沥青与黏土表面电位均变正,不利于油砂的分离。水基提取结果显示,印尼油砂的提取率为46.0%,泡沫质量较差。为了提高沥青收率,应探索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对油砂进行预处理从而改变砂粒的润湿性或直接采用溶剂法开采印尼油砂。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甲苯、环己烷和石油醚抽提处理油砂,对所得油砂沥青中的沥青质进行元素分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13C-NMR分析,结合分析结果,采用Chemwindow软件推测并绘制出沥青质的平均结构单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抽提得到的沥青质结构明显不同,虽然各溶剂所得沥青质的脂肪碳含量相差不大,芳香碳的含量也只是略有差异,但分子的不饱和性相差较大,表明沥青质的结构差别较大。此外,沥青质中杂原子的含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也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6.
采用KSCN作示踪剂,测定了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HPAM)58℃时在辽河油田油砂岩芯中的不可及孔隙体积.分析结果表明,随着HPAM浓度的增加,不可及孔隙体积也增加;油砂的孔隙率越高,不可及孔隙体积越小.表明HPAM在油砂中将有更高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在油砂中滞留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KSCN作示踪剂,测定了辽河油田油砂对聚丙烯酰胺在58℃的滞留量,实验表明,HPAM的浓度越大,油砂对它的滞留量越大,当HPAM的浓度为1.0g/L,0.75g/L,0.5g/L时,滞留量分别为33.5mg/kg,26.1mg/kg,12.7mg/kg。  相似文献   
18.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资源量正在逐步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常规石油资源已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非常规石油资源,其中之一就是油砂。面临我国油砂矿的勘探、开采和利用的巨大潜力,针对广大相关科技工作者急需借鉴国外油砂的勘探、开发的经验,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油砂资源情况及开采工艺技术,以增强我们勘探开发油砂资源的信心,促进我国油砂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超稠油SAGD井储层进行微压裂能够快速建立上下水平井连通,提高启动效率。为了掌握微压裂储层渗透率演变规律及评价微压裂效果,通过实验获取了新疆风城不同物性油砂储层的孔渗参数,研究了油砂的孔隙体积、各向异性及温度对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原位还是剪切扩容后的状态,风城陆相油砂的绝对渗透率及水的有效渗透率随孔隙度或体应变的变化均遵从Kozeny Carman或Kozeny Poiseuille方程;同时,该油砂绝对渗透率为水平方向大于垂直方向,而水的有效渗透率则为垂直方向大于水平方向。同时,微压裂的注液温度对水的有效渗透率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此基础上从机理出发探讨了微压裂和注蒸汽循环阶段的渗流差异,进一步运用有限元模拟手段,通过案例计算证实了微压裂模拟过程应采用水的有效渗透率。  相似文献   
20.
南泥湾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等6种沉积微相,其平面展布由北向南呈鸟足状。结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骨架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