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丛书文集   58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热法合成ZnO微晶纳米片及其光致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Zn金属片为源物,采用水热法合成了ZnO微晶纳米片,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花样表征了所制备的ZnO纳米结构.利用HITACHIF F-7000荧光光度计测试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微晶纳米片的室温光致发光性质,探讨了不同反应温度、时间及添加剂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采用超声喷雾热解工艺,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ZnO薄膜,研究了衬底温度、喷雾速率、银掺杂对ZnO薄膜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沉积温度和喷雾速率能制备出具有良好结晶质量、强紫外发射、高紫外/可见发光强度比的ZnO薄膜.未掺杂样品中,在沉积温度为500 ℃、喷雾速率为0 15 mL/min条件制备的ZnO薄膜的近带边紫外发光性能最好,其紫外/可见发光强度比能够达到470.低浓度的银掺杂可以进一步提高ZnO的紫外发光性能,掺杂3%浓度的Ag可以使ZnO的紫外/可见发光强度比达到700.但过高浓度的掺杂反而会降低紫外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73.
(Ba0.8Sr0.2)TiO3薄膜的室温发光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醋酸钡和钛酸丁酯基特殊前驱体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锶(Ba0.8Sr0.2)TiO3(BST0.8)铁电薄膜,研究了组织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非晶BST0.8铁电薄膜表面表现为尺寸约为20 nm左右的岛状结构,光滑致密,无裂纹和孔洞等缺陷,1μm2表面粗糙度约为1.74 am.激发波长为450nm时,在室温环境下非晶BST0.8薄膜在波长520~610 nm处发出强烈的可见光,峰值为540~570 nm,结晶态的BST0.8薄膜无发光现象.非晶BST0.8薄膜在波长330~900 nm范围表现为极高的透过率,光学透过率大于80%,最高峰值达93%.  相似文献   
74.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二核和三核(金属离子的个数)钌(Ⅱ)吡啶和联吡啶混合配体的化合物。利用色谱柱分离法使产物得以有效的分离。这类化合物在组成上具有吡啶和联吡啶两种配体,两组元分别为顺、反结构。这种组成和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与已有的二核化合物相比,具有独特之处:一个化合物中具有几个不同金属向配体的电子跃迁过程(MLCT)。它们的IR吸收特征,特别是氰配体成桥后IR振动频率的变化,证明了二核和三核化合物的形成。所得新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性能,在一个化合物中同时具有两个不同波长的发射峰,这一发光特性与它们的二元组成是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75.
蓝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材料LiBq4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螯合物LiBq4(Lithium tetra-(8-hydroxy-quinolinato)boron),并研究了其光致发光(PL)和电致发光(EL)的性质,在以LiBq4为发光层的三层结构器件ITO/TPP(50nm)/LiBq4(50nm)/AlQ(5nm)/Al中得到了蓝色发光。  相似文献   
76.
采用MEVVA离子源强束流离子注入机,将稀土Er离子注入单晶硅、Si和Er离子双注入单晶硅及热氧化硅,Er在硅基薄膜中的掺杂原子分数可达10%,即数密度约10^21cm^-3,注入态样品快速退火后有纳米晶Si形成;77K和室温时用441.6nm光激发有Er^3 较强的1.54μm特征发光发射,探讨了在硅基材料中高浓度Er掺杂薄膜中纳米结构的形成与Er^3 的光致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77.
超临界干燥和普通干燥方法对多孔硅的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经超临界干燥与经自然干燥处理的多孔硅样品的表面形貌,光致发光、Raman光谱和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Raman光谱分析表明,经超临界干燥自理与自然干燥处理的多孔硅样品的微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8.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含镍过渡层的富纳米晶硅二氧化硅薄膜.对薄膜退火后的微观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退火后,有Ni过渡层的富纳米晶硅薄膜较没有Ni过渡层的薄膜具有更高的纳米晶硅密度和更强的室温光致发光强度.对试验结果进行热力学分析后,认为NiSi2作为纳米晶硅的形核中心诱导了薄膜的分相和纳米晶硅生长.  相似文献   
79.
通过锌片与3mol/L丁胺水溶液在100~180℃水热反应12h直接在锌片上原位生长出ZnO纳米锥阵列.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纳米锥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生长方向为[0001].通过反应温度的改变制备出了不同直径ZnO纳米锥组成的阵列.研究了ZnO纳米锥的生长过程,提出了可能的生长机理,解释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研究了ZnO纳米锥阵列的光致发光特性,观察到了分别起源于自由激子发射和激子-激子碰撞的396和377nm的紫外光发光峰和2-E2声子复制.  相似文献   
80.
在HF-HNO3水溶液中化学浸蚀单晶硅,得到了具有可见光致发光的多孔硅层(PSL)。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化学浸蚀后的表面呈绒面状,说明浸蚀具有各向异性。浸蚀过程中出现显色循环,当显色处于临界时间时,样品光致发光最强,与阳极氧化样品相比,化学浸蚀形成多孔硅的光致发光强度要弱近一个数量级,其峰值能量为1.94-2.04eV,半峰宽(FWHM)为0.35-0.41eV。还对比讨论了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