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丛书文集   57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P型单晶硅片进行阳极电化学腐蚀制成多孔硅(Porous Silicon)样片,同时用适当配比的HNO3对多孔硅进行处理.比较了HNO3作用前后样片的光致发光(PL)谱,结果发现用HNO3处理的多孔硅的发光效率有显著提高.用XPS和SEM对样片测试的结果表明酸处理后样片表面形成Si-O结构,其表面平均孔径增大,而且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22.
薛成山 《科学通报》2006,51(13):1500-1503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11)衬底上制备Ga2O3/BN薄膜, 然后在氨气中退火合成了大量的一维GaN纳米线. X射线衍射、选区电子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 制备的GaN纳米线为六方纤锌矿结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纳米线具有十分光滑且干净的表面, 其直径为40~160 nm左右, 典型的纳米线长达几十微米. 室温下以300 nm波长的光激发样品表面, 显示出较强的363 nm的紫外光发射和422 nm处的紫光发射. 另外, 简单讨论了GaN纳米线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23.
胡晓云  樊君  李婷  张德恺  白晋涛  任兆玉  侯洵 《科学通报》2006,51(22):2602-2606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Eu, Tb共掺杂SiO2基质三基色荧光体系, 样品的发射光谱在618, 543, 350~500 nm处同时出现了红、绿、蓝三色发射, 表明Eu3+, Eu2+和Tb3+三种离子共存于同一基质中, 与Eu单掺样品的发射光谱比较, 共掺样品中Eu2+的蓝色发光显著增强, 说明在SiO2基质中Eu3+和Tb3+之间可能发生电子转移. 考察了退火温度和Tb浓度对样品发光光谱的影响, 确定了Tb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2%, 最佳退火温度为850℃. 发现在600℃退火时, 在SiO2基质中存在着Tb3+对Eu3+的敏化作用, 当Tb3+浓度为0.2%时, Eu, Tb共掺样品中Eu3+的发光强度是Eu单掺的4倍多, 这归因于Tb3+→Eu3+离子的能量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24.
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就稀土光致发光材料进行了分类 ,对其发光特性作了简要介绍 ,综述了其开发与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并介绍了其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产品 .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SiO2∶Nd的PL谱分析,并与SiO2∶La、SiO2∶Ce、Si+SiO2、C+SiO2等的PL谱进行比较,总结出薄膜光致发光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26.
研究了在紫外光(UV)激发下,Bi~(3+)、Sm~(3+)单掺杂和共掺杂的GdBO_3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及发光强度随组成变化的规律。发现在GdBO_3:Bi,Sm体系中,Bi~(3+)和Gd~(3+)对Sm~(3+)的发光均有敏化作用。Bi~(3+)的绝大部分能量是通过Bi~(3+)→Gd~(3+)→(Gd~(3+))_n→Sm~(3+)途径传递给Sm~(3+)的,Gd~(3+)在能量传递中起中间体作用。研究了Bi~(3+)→Sm~(3+)的能量传递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的共振传递。根据406nm激发下GdBO_3:Sm体系中Sm~(3+)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证明了Sm~(3+)自身浓度猝灭的机理也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7.
多孔硅光致发光激发谱测量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祥钦 《科学通报》1993,38(23):2128-2128
对多孔硅光致发光光谱(PL)和光致发光激发谱(PLE)的研究可以获得许多有关多孔硅发光机理的信息。已有许多文章报道了多孔硅发光的光谱特性和多孔硅的制备条件以及后续处理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不同的发光模型。也有人对多孔硅的发光特性和激发条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多孔硅的发光和表面态或荧光中心有关。我们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作激发源,测量了多孔硅发光的光谱特性,并用连续变化波长的单色光作激发源,测量  相似文献   
28.
非放射性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和发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特殊的灼烧工艺,在还原气氛准封闭体系中合成了SrS:Eu,Er非放射性红色荧光粉,用365nm紫餐光激发,测试了样品的发光特性,其实验结果表明,SrS,Eu,Er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主峰位在620nm,色坐标x=0.620,y=0.375,余辉时间为3h,采用半导体平面工艺技术进行SiO2包膜,改善了荧光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9.
Photoluminescence (PL) properties of porous anodic alumina (PAA) films prepared by using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technique in a mixed solution of oxalic and sulfuric aci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PAA films have an intensive ultraviolet PL emission around 350 nm, of which a possible PL mechanism has been propo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orporated oxalic ions, which could transform into PL centers and exist in the PAA films, are responsible for this ultraviolet PL emission.  相似文献   
30.
在低温条件下,利用化学溶液沉积法(CBD)成功在Si(100)衬底上生长出近一维ZnO纳米棒阵列.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谱(PL)对样品进行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为结晶良好的六角结构晶体.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ZnO纳米棒的尺寸随之增大.PL测试表明产物有较好的光致发光性能,并且随着纳米棒尺寸的减小,紫外发射峰发生蓝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