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102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6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2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苏辙是宋代学者中公开承认对佛道思想认同与吸收的典型代表。对于佛禅,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沉溺于中。苏辙在感悟与体验佛理禅义的同时,亦在诗中留下了禅悦之痕。这些体现在止观双修与理事圆融的修行实践中,体现在对去妄归真的认识中,体现在寂灭为乐的感受中。  相似文献   
962.
《鹿鸣》一诗作为小雅之首,被广泛应用作各种宴飨场合的音乐.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轻快和平的节奏,雍容典雅的气质,更在于它是体现礼乐精神的代表作.礼乐精神的内核是"和",包括外在的社会交往和内在的精神修养,其最终归向是治国大道.  相似文献   
963.
和亲就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居住中原地区的汉族统治者,为了与边境少数民族维持友好和睦关系,而与其首领结为婚姻的政治举措。它是汉唐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策略之一,唐代诗人曾对此发出大量咏叹,充分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 和亲开始于西汉初期,主要是为了减轻匈奴的军事压力。从高祖一直到武帝即位,汉王朝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和亲同赠送絮缯、粮食,开放边境贸易等联系在一起,出嫁的公主犹如献给胜利者的贡品,此时,她们的姓名和事迹大都没有流传下来。武帝为了有效地抗击匈奴,先后: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楚王刘戍的孙女解忧嫁给西域乌孙首领。这样,和  相似文献   
964.
在中国绘面史上.从太古到中唐期间的杰出画家及其绘面业绩,可以说大体上已被者代张彦远的《历代名面记》搜罗殆尽。现在,我们根据这本书的记载,检查一下各十时代的的商家人数,且不说先秦时代,轩辕时、周、齐、秦各只一人,其他所见者也只是,前汉六人、后汉六人、魏四人、吴二人、蜀二人。  相似文献   
965.
得到了子半群是L-群的正锥的一个充要条件,并讨论了先序群的扩展问题。  相似文献   
966.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而又长期评价不一的诗人。本文试就徐志摩的创作思想、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徐志摩的思想曾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诗歌在大革命失败前后有显著变化,但创作中积极因素仍占主要地位。尤其在艺术上,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用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他的诗独成一家,对新诗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67.
诚斋诗诙谐艺术的总特征,是将表现诗情画意的意境形象,与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意氛围,与蕴含哲理学辨的深远意味三者相互融合。其具体手法可概括为误会法、重复法、谐音法、反常法、打诨法、调侃法、对比法、颠倒法、疑问法、数字法。其形成原因,与作者的气质修养,理学家的内质、佛禅的影响,当时审美时尚的熏染,都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68.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实乃审美静观的极致。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是一种“于静中得之”的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而审美主体则完全沉入于对象之中,呈现出一种非自觉的状态;陶潜培养“无我之境”的独特功夫,是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上不断地加以锻炼培养,颇富生活情趣,而不像庄子那样静做书斋,枯燥死寂。  相似文献   
969.
970.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更化、绍圣复辟等坎坎坷坷。屡遭术遣又几次超迁。最后险些横死天涯,这一切都是神哲二宗父子两人以及高太后这些最高效治者幕前幕后操纵的。本文作者以良史的胆识气魄对最高统治者玩弄南面之术,施展权力制衡手腕;挑起党派之争的阴谋和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政治上失意而文才人品卓然的苏轼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