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2篇
系统科学   67篇
丛书文集   115篇
教育与普及   7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7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31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上海信息化》2006,(8):94-94
继网游、blog之后,Web2.0从最初的概念炒作进入了实际操作及市场细分期。如何为Web2.0带来的人气和商业价值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成为风险投资关注的重点。在最近一轮融资热潮中,以交友产业为发展方向的网站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新宠。  相似文献   
12.
双语的认知机制及其思维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思维能力的形成出发,分析了不同语言的人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趋同性及双语者语言之间的相依作用,然后分析了母语和外语对思维的影响。指出不同语言的人所形成的有关世界的概念结构是趋同的,其思维内容也是趋同的,不同的只是因语言不同而表现出的思维形式的不同。外语学习者之所以难以形成用外语进行思维表述,是因为受到了母语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强大干扰,但母语对外语思维过程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铁雷  郭华敏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5):20-20,45
本文从“绿色建筑”本身之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其自身内在之矛盾性以及它在现实中的实际境遇极其根源,并对其最终的定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C.S.皮尔斯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科学家作为职业,却常常又声称科学研究是为了逻辑目的,喜欢把看书塑造为逻辑学家,另一方面,他把逻辑学视为科学,丰富的科学经历刺激了他在逻辑学领域的诸多创造性贡献,实际上,考察他的研究道路为我们从事推理工作的科学家和从事推理研究的逻辑学家都提出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关于"Virtual Reality"概念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Vitual Reality”是近些年来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VR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都提出了挑战,虽然学者们纷纷对其本质,内涵进行了思考,但观点却很不一致,本文从“Virtual Reality”的译法,实质,与互联网的关系及其与“虚拟”的联系等四个面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是对认知的认知。本文从高职教师如何应用元认知理论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入手,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学会用一只眼睛关注学生,另一只眼睛关注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更需要运用“第三只”眼睛关注高职教师自身,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