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2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地域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鲜明民族特征,是瑰丽壮观的中华民族艺术之宝。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积极借鉴民歌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音乐创作、借鉴"原生态"科学的发声方法弘扬民族声乐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2.
叶倩  李朝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37-140
《浏阳河》是湖南民歌经典作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了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时代精神,1995年曲作家邓东源创作了一首富于时代气息的《又唱浏阳河》。通过《浏阳河》与《又唱浏阳河》两首歌曲音乐表现手段、地方语言音调及唱腔韵味、主题思想等的比较分析,可知晓这两首歌曲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4.
以上平调式为研究视角,以民歌体裁为分类方式,对朝鲜族民歌进行研究.朝鲜族民歌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一个窗口,透过对朝鲜族民歌的研究,可以探求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特征.并以此作为朝鲜族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5.
刘晓 《科技信息》2011,(32):339-340
民歌源于生活,它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传唱过程中进行的,有着不断发展、繁衍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各地方言语调、民歌手的嗓音条件、演唱风格以及不同风俗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茉莉花》这首民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不但带给了我们骄傲,也同样带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6.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朵别具丰姿的奇葩,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这首我国古代的叙事诗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是因为作者划情思为景物,用凝炼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画面,并且用以形传神、神形结合的手法,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画廊上塑造了一个勤劳、美丽、机敏、勇敢、不畏强暴、不慕虚荣、对爱情忠贞如一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57.
新疆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而这些风格特点与新疆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8.
云南水族民歌充满了民族民间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生活哲理.民歌是历史的沉淀和记录,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的产物,是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文化反映.民歌充分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审美与判断、心灵与思想.通过借助美学思想和理论,对民歌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了解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更好的挖掘民族民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9.
民歌中独具魅力的衬词、衬腔是形成我国民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歌创作中合理运用衬词衬腔 ,可以突出民族特色 ,增强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0.
北大歌谣运动中的两个细节虽然并不引人注意,却又彼此密切联系,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民族的诗"和"民族志诗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笔者为探讨的方便而采取的话语策略,但它们基本上能够代表刘半农和周作人的歌谣观念。二者无所谓优劣,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对于特定的群体和研究对象而言,哪一种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