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3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91.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2.
【目的】对浙江省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摸清区域森林碳储量现状,为区域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温州市2018年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的马尾松林、其他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柏木林、硬阔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等10种主要类型的森林资源监测数据,以及30个调查样地的实测数据,用平均生物量转换因子法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机碳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18年,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1.70 Tg, 其中乔木层18.46 Tg,灌草层1.55 Tg,凋落物层1.02 Tg和土壤层60.67 Tg,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2.60%、1.89%、1.25%和74.26%。温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23.81 t/hm2,其中乔木层27.98 t/hm2,灌草层2.34 t/hm2,凋落物层1.54 t/hm2和土壤层91.95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植被有机碳库的2.88倍。乔木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储量是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占全部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96.86%。乔木层碳密度最大的是柏木林,达到46.06 t/hm2;阔叶混交林碳密度最低,为20.50 t/hm2;土壤层中,碳密度最大的为柳杉林,达到136.97 t/hm2;最小的为其他松木林,为49.38 t/hm2。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有一定差异,其中柳杉林碳密度最大(185.42 t/hm2),最低的是马尾松林(83.34 t/hm2)。各组分碳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凋落物层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层碳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P<0.01),说明土壤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他各组分之间相关关系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结论】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碳密度。  相似文献   
493.
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层生物量碳密度进行估算,利用(10a)龄段从0~50a划分5组,每组5块样地共选25块样地,每组5块样地,对样地植被层生物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并推算到林分,结合海拔高度、年龄结构对林分碳素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油松人工林植被层乔木皮的含碳率最高为5.281,根的含碳率最低为0.4904,;灌木杆的含碳率最高为0.4818,枝最低为0.4523;草本地上高与地下为0.3275、0.2046;碳密度在前50年随年龄增大碳密度也增大,在前30年碳密度随年龄增大,增幅比较大,30年以后碳密度随年龄增大,增幅比较小;油松人工林分在1600m海拔高度地段是最适生长且碳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494.
基于普定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剖面数据,结合普定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容重数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普定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普定县碳储量为1 326.75×104t,平均碳密度为12.29kg/m2。研究区碳密度分布规律是南低北高,土壤碳密度主要在0~40 kg/m2之间,在10~20 kg/m2之间时达到面积比值最大值。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研究区碳储量的分布情况呈现出一种类似正态分布的曲线,总体而言,普定县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495.
通过对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内的顶坛小流域8个石漠化样地进行监测。计算得出各样地内的草本层与灌木层碳储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初期,草本层碳储量、灌木层碳储量与不同等级石漠化存在相关性,其中与草本层相关性较弱(F=14.087,P<0.05),与灌木层碳储量相关性较强(F=165.818,P<0.05);灌木层碳储量与石漠化等级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但是草本层并不存在这一规律,由此可见,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过程是一个波动式上升的过程;对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碳储量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随时间增长及石漠化等级的降低都呈现碳储量增长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增长最快,石漠化治理的碳汇效益最明显。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碳汇的过程,长期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固碳曾汇效应。  相似文献   
496.
MineSight软件在地质模型建立与储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蕴藏量的估算,是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是矿山企业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以地质剖面法为主的传统储量估算,表征的是一个静态的矿床和基本不变的市场价格,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MineSight软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的先进工具,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为例,应用MineSight软件建立地质三维模型,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分析银铅锌品位的统计分布特征,进行变异函数的计算及结构研究,以变化的矿床应对变化的市场,复核资源储量,对模型及其估值结果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97.
本文结合矿山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对建库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城市测绘部门在基础地理数据入库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技术路线。旨在与同行们共同研讨,进一步提高数据库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98.
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方法对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搭建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二维沉积微相平面图为约束,应用截断高斯法对沉积相进行了模拟,该法能够反映清晰的相边界,适合末端扇沉积体系,在多个实现中优选出与真实情况相符的模型;同时对比了相控和非相控条件下孔渗特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储层物性参数非均质性能更好的体现,更有效地刻画储层非均质性,确定井间不确定参数分布.为了检测模型的准确性,应用储量拟合和生产动态拟合对模型进行检验,2项检验指标显示出较好的拟合效果,所建立的模型真实可靠,可以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三维体.  相似文献   
499.
本文主要论述了太保林石灰岩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床特征,分析了该区的开采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的勘探类型,最后对该区普查阶段资源储量进行了核实,对该区石灰岩矿山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00.
以黄河口潮间带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夏、秋和春季分别采集0~10、>10~20、>20~30和>30~50 cm的土壤样品,研究黄河口潮间带芦苇湿地土壤生源要素总氮(TN)、总磷(TP)、总硫(TS)和总钾(TK)质量分数及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0~50 cm土壤剖面中TN和TS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68.19~421.29和356.15~935.77 mg·kg?1,总体质量分数偏低,且最高值出现在表层土壤,在3个季节中春季质量分数较高;TP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379.8~728.30 mg·kg?1,在剖面中分布较为均匀,质量分数最高值出现在夏季;TK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17852.41~23 265.30 mg·kg?1,无明显剖面分布特征.0~50 cm土层的TN储量(TNS)的变化范围为109.66~227.36 g·m?2,TP储量(TPS)为350.74~625.27 g·m?2,TS储量(TSS)为331.15~575.70 g·m?2,TK储量(TKS)为12220.77~19780.33 g·m?2.总体上,各生源要素主要储存在0~30 cm土层;TPS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呈现夏季、春季、秋季,TPS和TSS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P<0.05),TSS呈现春季低于夏季和秋季.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碳(TC)、电导率、Mg、Al等指标与生源要素质量分数密切相关,土壤TC质量分数和C、N质量比是影响TNS的重要因素,而土壤密度、水土质量比和电导率则是影响TP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