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3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71篇
系统科学   153篇
丛书文集   253篇
教育与普及   373篇
理论与方法论   78篇
现状及发展   55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578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对供氢剂及其前身物的化学变化规律以及渣油的裂化反应的分析表明 ,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的协同使用可较大程度地降低渣油的加氢裂化生焦量 ,而裂化转化率略有降低。 3种供氢剂的抑制生焦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二氢蒽 ,四氢萘 ,十氢萘。其中 ,二氢蒽是很好的供氢剂。供氢剂前身物与分散型催化剂协同使用也可以起到相同或类似的作用 ,3种供氢剂前身物的抑制生焦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蒽 ,菲 ,1 甲基萘。在渣油临氢催化条件下 ,供氢剂前身物能起到与二氢蒽和四氢萘类似的作用 ,催化剂的存在有助于实现供氢剂与多环芳烃的可逆反应。在分散型催化剂存在下外加多环芳烃的催化加氢实验结果说明 ,分散型催化剂在渣油加氢裂化体系中主要起着氢化多环芳烃和稳定自由基两种作用。外加的多环芳烃与外加供氢剂 (尤其是三环以上的芳烃 )起着将气相氢向液相传递的作用 ,催化剂的存在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2.
The piezoresponse behavior dependence of the Pb(Mg1/3Nb2/3)O3-30%PbTi03 single crystal on the vacuum degree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force microscopy in the piezoresponse mode under high vacuum. Unusual piezoresponse behavior related to the screening charge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s observed on the (111) crystal face. The significant piezoresponse degradation behavior with low piezoresponse signal under high vacuum is attributed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polarization state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compensation of the intrinsic screening charges for the polarization charges in PMN-30%PT single crystal. In contrast, the remarkable domain contrast of the sample at ambient pressure is owing to the dominant surface screening charges deriving from surface adsorp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domain behavior and in achieving the optim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03.
在物质世界的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内,人类在小步地前进着;而在介于它们之间的1—100纳米的世界里,20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深藏其中的一些物理和化学上的奇异现象,比如物体的强度、韧性、比热、导电率、扩散率、磁化率等完全不同于我们现有的常识。由这些全新的发现可能导致的全新理论的问世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会成为一场持续多久的革命呢?请看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白春礼院士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4.
超弦/M理论真空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超弦/M理论真空研究所取得的重大物理成就,进而对其进行哲学本体性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乌鸡妇康糖浆中黄芪甲苷的定量方法。采用CS-9000在λs=510nm,λR=610nm扫描,V(氯仿):V(甲醇):V(水)=13:7:2混合液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在1-5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γ=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20%,相对标准差为3.50%。本法灵敏、简便、准确,可用于乌鸡妇康糖浆中有效成分黄芪甲苷的测定和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6.
随机双折射光纤中色散控制孤子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高速色散控制系统中的孤子传输模型, 导出了随机双折射光纤中OTDM孤子的多重相互作用方程, 并用分步Fourier方法对偏振模色散影响下两类系统中孤子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同时考虑偏振模色散和色散控制时孤子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碰撞长度的变化, 证明了色散控制孤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对偏振模色散仍表现出坚挺的粒子性.  相似文献   
107.
纳米双相钕铁硼永磁合金的织构及磁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开发纳米复合永磁材料高磁能积的潜力,用熔体快淬法制备各向异性的纳米双相快淬带。X光衍射结果表明,Nd9Fe85-xNbxB6(x=0,0.5,1.0)快淬带中存在垂直于带面的Nd2Fe14B[00L]织构,其自由面上的织构强于贴辊面。x=1.0时,在15m.s-1的快淬速度下的择优取向度为94%。磁力显微镜观察表明晶粒间存在强烈的交换耦合作用。x=0.5时的快淬带具有较强交换耦合作用及高织构度,因此具有最佳磁性能。其剩余磁极化强度为1.130T,内禀矫顽力为519.8kA.m-1,最大磁能积为121.2kJ.m-3。  相似文献   
108.
叙述了用气提法来测定H型共沸点的测定流程、测定方法、测定所需仪器及色谱条件的选择,并用此方法测定了甲醇-正己烷,乙晴-正己烷在不同温度下的共沸数据,证明了气提法测共沸点的可行性。此法较传统的气-液平衡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试剂用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陈忠才  张朝晖  朱星  翟中和  唐孝威 《科学通报》2003,48(18):1940-1943
非细胞体系是研究有丝分裂中核重建过程的重要方法. 原子力显微镜以其高分辨成像的功能已成为观察生物体系的有力工具, 但目前原子力显微镜在非细胞体系研究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的空气干燥样品制备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过程, 得到了高分辨、高质量的非细胞体系核重建过程的形貌像, 并且清晰地分辨出直径为100 nm的膜泡和它在接近染色质表面的形态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核膜的重建机理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0.
谢懿 《世界科学》2003,(4):25-26
几个世纪以来 ,天文学家一直在研究宇宙中的星系和大尺度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在 2 0世纪后半叶 ,宇宙学家发现这些过程有一个见证者 ,它就是温度仅为几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osmicmicrowaveback ground,CMB)———大爆炸的余辉。恰恰在物质形成结构之前 ,CMB遍布了整个宇宙。大约 1 0年前 ,科学家发现了CMB的有效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变化 ,这为研究星系的早期形成以及之后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现在 ,另一个观测证据显示 ,这些温度上的差异始于大爆炸之后大约 40万年。通过位于南极的射电望远镜———度角干涉仪 (DegreeAngularScal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