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游鹤庆段退耕地人工恢复植被(川楝 Melia toosendan)初期的(1~4a)生物量以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楝对干热河谷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早期生长良好、郁闭度高、积累的生物量大.但不同坡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坡上的单株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均较北坡高;南、北坡上川楝的单株、干、枝、根生物量分别为(25.246±0.586)kg、(14.986±0.203)kg、(4.634±0.212)kg、(5.626±0.223)kg和(16.580±0.206)kg、(8.544±0.087)kg、(2.895±0.067)kg、(5.141±0.074)kg.在单株及各器官含水率方面,南、北坡上川楝人工林除了根部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部分差异均不显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川楝林的种植改善了退耕地中植被的生长环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丰富度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2.
为了开发高附加值的人工林桉树实木产品,采用日本学者寺沢真改良百度法,对普遍引种在中国的尾叶桉、巨桉、尾巨桉、巨尾桉、邓恩桉、粗皮桉、大花序桉7种人工林桉树木材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定,同时对制定的7种桉树木材的准干燥基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为桉树用作实木用材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以乔木层树种重要值为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为测度距离,运用SPSS软件对双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人工林类型进行聚类划分,并分析了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根据聚类结果,按优势种命名原则,将双峰山森林群落划分为马尾松群落、杉木群落和柳杉 杉木群落,其中杉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呈现出灌木层较高,草本层次之,乔木层较低的变化规律.但总体上,这些群落植物种类较少,物种多样性水平尤其是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低,应采用人工间伐、引入观赏价值高的乡土花卉及树种等方式促进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不同年龄红皮云杉人工林树高,直径,材积生长量及幼树生长量进行分析,得出其生长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25.
对皖东南低山丘陵地区12个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进行调查,用层次分析法对立地质量进行数量化评定,评定的结果与情况吻合;分析杉木各生长因子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用SAS软件建立了蓄积,树高,胸径的数学预测模型,所建的模型把年龄,林分密度和立地指数有机结合起来,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生长预测和产量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6.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式,揭示林分密度和起源对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交互影响特征,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培养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每hm2蓄积量增幅在造林后期有所提高,4 a时达到数量成熟;2)各林龄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减小,超过2 a时林分密度1 050株/hm2的总生长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林分密度,每hm2蓄积量则在1 800株/hm2下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3)植苗林的生长和生产力显著高于萌芽林,1 050和1 650株/hm2适合植苗林的树高、胸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积累,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27.
庐山人工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庐山人工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1368只,隶属于5门11纲58类.其中线虫类、线蚓类、蜱螨类和弹尾类为优势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全捕量的22.39%、22.61%、19.52%和15.35%,其他种类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针叶林土壤动物种类分布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从Ⅰ区的31类,到Ⅳ区的41类;土壤动物密度亦呈同样的变化趋势,从Ⅰ区1.464×105个/m3增加到Ⅳ区的2.608×105个/m3  相似文献   
28.
陈小梅 《科学之友》2007,(9B):162-162,164
从林地选择、播种季节、造林方法、幼苗管理等方面阐述了侧柏直播造林技术,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其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9.
30.
康发慧 《甘肃科技》2008,24(7):166-168
通过对侧柏苗浇水覆膜、浇水未覆膜、未浇水未覆膜三种方式造林对比实验,成活率分别为92.83%、36.2%、7.83%,浇水覆膜造林成活率最高,在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中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