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列宁强调必须依法治国,坚持国家法制统一和司法独立,严格法律监督,法应与时俱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保证法律全面准确地实施,列宁的法制思想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2.
论高等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成功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的《法律基础》课是为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而设,对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十分重要。明确的教学目的、确定的教学思想、良好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成功的要素。  相似文献   
9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从而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把“以德治国”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思路就必须在对古代社会人治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肯定法治是历史必然的前提下,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进行成本分析,进而实现“德治”和“法治”共同发展,以降低法治建设的成本。  相似文献   
9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这两个治理国家的路径共同体现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并且统一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治理”意味着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法治”与“德治”分别从对立性与同一性两个方面着眼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将法治置于解决社会矛盾的主导性地位,同时以德治来保证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忽视二者的结合或巅倒二者的关系,都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发生背离。  相似文献   
95.
国际法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与理念,因而同样形成一种法律文化即国际法律文化。国际法律文化来源于人类不同文化与法系,因而具有概括性。当国际法进入一国法律秩序时,建立在不同价值与理念基础上的两种法律文化必然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模式将对一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强调法治,离不开国际法的指引与示范。  相似文献   
96.
论述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和当前进行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从完善立法、依法行政以及加强法律监督等环节,对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7.
WTO规则就是市场经济规则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中国加入WTO后则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法律手段并不是万能的 ,它有不宜调整的对象、不宜使用的时机、不宜使用的场合。法律所不宜的 ,可能是道德所最适宜的。因此 ,中国加入WTO以后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原则。合理地开发“法治”和“德治”两种资源 ,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98.
文革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角度分析了中国入世后政治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认为,加入WTO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加快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稳治国相结合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99.
在当前现实生活中,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违反领导法律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其法治意识淡薄是主要根源之一。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者必须依法领导,而领导者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依法领导的实施。领导者只有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才能保证领导权力沿法治之轨行使。  相似文献   
100.
回顾现行宪法颁布20年及实施过程中的三次修正的历程,提出依法治国必须首先依宪治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