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积极稳妥的民主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是政治文明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2.
“非政府的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律多元论,即认为法律不仅仅是国家法,还包括其他的社会规则。“非政府的法”的观点说明了社会调整机制和社会调整规范的广泛性、多样性,法律只是整个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一种机制,它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对社会生活的调整。“非政府的法”的法律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无法将其与其他的社会规范区别开来。“非政府的法”否认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法的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泛化了法的概念,缩小了法的概念的丰富内涵,不利于科学地深入研究法的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性。“非政府的法”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追求目标。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表述,不仅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而且充满了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赋予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更高的价值,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4.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稳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较成熟的社会影响评估实践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从制度保障、组织体系、流程管理等方面完善我国的稳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5.
作者认为讲学习必须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以此提高认识促进工作开展,落实江主席“三讲”指示必须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当前着力转变消费观念,促使生产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工作,以法律加制度严惩和防止腐败,一切都是为党解忧为国排难。  相似文献   
156.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全方位阐述和部署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化工作。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构建应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意蕴,从人民意志、人民权益、人民创造、人民满意四个维度阐明“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逻辑,构建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7.
刘楠 《科学之友》2008,(4):90-91
作者在考察依法行政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依法治国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8.
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其次是由一系列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构成。其本质要求法律优良、树立法律权威、依法办事、权力制约、司法独立等,而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最终使国家和社会达到一种法治状态,这就意味着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秩序、效益和法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9.
作为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和基本方式,法治代表着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依法治国"的思想从法律学术语话题上升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已17年有余。然而,中国距离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因此,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0.
现当代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法律失去信心的情景,主要来源于人们缺乏对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下法律基本范畴与概念的科学诠释与解读,对法律没有一种宗教式的确信感和依赖感。每个人都会面对宗教式法律信仰的心灵拷问,我们很有必要轮流请教历史与现实,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现当代相关的法律基本范式做出一个科学的辨析与界定,这样才有可能树立人们正确的法律价值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使依法治国的政治原则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