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民歌与民俗具有密切的关系.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在陕北民歌中有大量的反映,考察陕北民歌中的民俗现象对了解陕北风俗,深刻理解与鉴赏陕北民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2.
珠江上游传统民歌以其厚重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多样的民俗性,独特的地域性,丰富的审美性,成为珠江上游各族人民的精神依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民歌,是珠江上游各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命脉,它顽强的生命力折射出各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长期以来,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区域稳定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云南的新进程中,将会释放其文化支撑和心理基础的重要潜能。  相似文献   
143.
侗族风情     
周曼 《青年科学》2010,(7):45-45
侗家习惯食腌味,如酸肉、酸鱼、酸鸭、酸笋、酸菜等。腌制酸鱼的方法是:先将鱼破肚去肠洗净,用盐腌好,然后铺上冷糯饭,盛于腌桶内,上面用大石头压紧,使鱼置于盐水底层,严密封盖,两三年后取出食用时,质地坚实.咸淡适宜,鱼味香醇。腌制酸肉、酸鸭的方法有好几种。  相似文献   
144.
韦婧 《科技信息》2013,(4):210-210
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面临着日渐萎缩的危机,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其语言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这一危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本人认为双语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少数民族语言维护方式,并就双语教学的准备及教学环节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5.
山西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泉.钢琴曲《闹元宵》是《鲍元恺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第六部分中的第二首,采用了《闹元宵》《绣荷包》两首山西民歌为创作素材,作品将民歌与钢琴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山西民歌的魅力在钢琴上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6.
对瑶族传统民歌《呤啰啦嘞》从曲调风格和衬词内涵,作了音乐理论分析,同时还对这首民歌的人文背景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进行了研究,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运用现代创新技巧创作了系列作品,达到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7.
影视传媒是当今最重要的传媒之一,侗族民歌的传扬者充分利用了影视屏幕来传播侗歌。影视传播给侗族大歌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反思这些变化,笔者对未来的侗族大歌影视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8.
窦连秀 《科技信息》2008,(21):149-149
《玛依拉》作为哈萨克族的一首名曲,它流传的广度和艺术思想的深度已有力地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和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本从《玛依拉》的词曲结构、节奏、句式发展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玛依拉》从其本质上所体现出来的音乐、艺术的美丽以及哈萨克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音符中所渗透的哈萨克人民的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49.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王风.《扬之水》  相似文献   
150.
中国新民歌来源于我国传统民歌,也是相对于我国传统民歌而言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歌正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具有不同于传统民歌演唱风格的新民歌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积极创新完善新民歌,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