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9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82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为了研究贝尔凹陷油藏形成过程及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自生伊利石Ar和K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将油藏按成藏期分为早期和晚期2种,早期油藏主要形成于伊敏组沉积晚期,剖面上主要分布在基岩、铜钵庙组和南一段,平面上贝中、苏德尔特、霍多莫尔和呼和诺仁4个油田皆有分布.晚期油藏主要形成于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剖面上主要分布在大磨拐河组和南二段,平面上仅分布在贝中和霍多莫尔2个油田,早期油藏形成过程中油富集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源岩区控制着早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是早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早期油气藏形成提供了储集空间.晚期油气藏形成过程油富集主要受到3个方面因素的控制: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晚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范围;反转构造是晚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长期发育断裂为晚期油气藏形成提供了输导通道.  相似文献   
102.
103.
建立了均质,上下封闭水平无限大油藏中水平井的试井模型,提出了用最小二乘法实现水平式井分析的自动拟合方法,运用改进的Levenberg-Marquardt回归方法,使自动拟合方法收敛速度更快,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在石油开采中各种射孔弹在各种性质不同的情况下与石油产能的关系;研究了射孔对地层的影响、射孔参数对产能的影响、射孔液对产能的影响、射孔对水泥环的影响等,最后根据所分析的情况提出了几点认识,希望能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5.
106.
魏岗四区Ⅴ断块油藏采用一套井网不分层系开发,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致使注入水在平面上沿河道方向选择性舌进和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突进现象较严重,油、水井之间存在注入水的无效循环,注入水的利用效率低,注水波及体积小,存水率呈下降趋势,油藏压力保持水平下降、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三元复合调驱是改善该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实现区块稳产的有效手段。通过现场应用6口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区块开发形势明显好转,同时也解决了三元复合调驱中含油污泥污染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乌马营油田存在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与多期成藏的特点,在"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油气运聚单元"概念基础上,系统地应用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研究的六项原则与相应方法,对其下第三系含油系统的叠合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油藏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对抑制该区的高速递减,寻找后备资源接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探讨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多缝洞系统的井间连通方式。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储集层复杂的特点,通过示踪剂曲线特征分析油藏井间连通方式,从峰型、主峰高宽比、主峰拟面积和注水推进速度4个方面评价曲线特征与连通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主要有单一连通型和复合连通型2种连通方式,其中以单一连通型为主,占73.5%。典型井分析说明连通方式与单井所处的地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精确计算储层流体极限流动半径,是确定合理井距的关键.对不同渗透率级别低渗天然岩心进行了应力敏感实验和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得到了压敏效应数学模型和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的相关式.再与非线性渗流理论结合,将应力敏感因素加入极限半径计算公式中,得到了极限半径计算新公式和理论图版.重点分析了应力敏感效应对极限半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极限半径随流度、生产压差的增大而增大;在强应力敏感性地层中流体黏度越低、生产压差越大,考虑应力敏感后,极限半径损失越多.通过分析极限半径变化规律,得到更准确的极限半径,为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0.
致密油藏储量大,开发成本高,实现经济开发至关重要。以C油田致密油藏典型区块为例,采用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方式,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5种不同渗透率级别、8种排距下CO2驱的开发效果,结合经济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油价下CO2驱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当前油价下,渗透率在0.1×10-3~1×10-3μm2时,建议C油田致密油藏典型区块采用注CO2开发方式;缩小排距,采出程度提高,内部收益率降低,建议根据C油田开发方针和原则选择合适的排距;增加生产年限,累计采出程度提高,经济效益呈现降低趋势,建议C油田根据自身情况需要选择合理的生产年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