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40多年有,石钟健先生对白族历史上的白义作了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近20年来,又膛少学者对评论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语文根据作者近年来这地调查搜集妈的新材料和对云南地方史杰、云南佛教文献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明确定义白族白文基础上,对白文的著作分类、特点、历史源流、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与石钟健等先生不尽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2.
成实师说是一种佛教学派,极盛于梁陈,其原因,首先在于统治者的提倡与个人爱好;其次,《成实论》宣扬的某些学说适应了当时社会状况;第三,《成实论》易于初学;最后,僧俗之士对佛学系统认识的模糊不清,给《成实论》的流行以可乘之机。至唐代,成实师说在与三论学派的较量中日见下见,以至最后灭绝。  相似文献   
153.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对矛盾。生的境遇,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直接地表现。死则不然,死对生存的意义,往往要通过各种象征符号的“中介结构——生的无意义结构”,表现出来。川端文学对“生”之渴望的“无意义”描写,一方面反映作家的形象思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家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虚无主义”依恋。  相似文献   
154.
殷俊 《世界博览》2009,(10):32-36
原始佛教本与钱财无关,但传入中国后境况却大不相同了。唐睿宗时,一位右台殿中侍御史描述佛寺占有社会财富的情况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在当代中国,佛教寺庙又纷纷“金光闪闪”。  相似文献   
155.
《宋文宪公护法录》(简称《护法录》)是后人整理宋濂有关佛教作品的选集。万历年间高僧云栖祩宏首次辑录成编,曰《皇明护法录》。其后,钱谦益据云栖《护法录》重新修订刊刻,题名曰《宋文宪公护法录》。自宋濂至钱谦益,时跨近三百年,《护法录》编订成书的过程呈现了佛教发展的历史及作者、编订者的护法动因。宋濂深究内典,以文辞为佛事;祩宏大师丕振颓纲,稽古照今;钱谦益儒佛经世,婉述心曲。  相似文献   
156.
英语中没有相当于汉语语气词的词类。从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出发,考察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过程,可以发现其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处理语气词。语气词是用于辅助表达语用功能的,在译成语调主导的英语时。其功能借助了其它手段来体现,如:利用英语的语调、英语的其它词类、英语的时态、英语中相应的句式或语序的改变以及省译等。  相似文献   
157.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许多的宗教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佛教把人生看作一大苦海,即所谓的"人生八苦",其所宣讲的是人死精神不灭,以彼岸世界的生活为幸福和永恒.  相似文献   
158.
为分析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在性格特征、建筑型制和功能要求的发展和变化,及探讨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以天福宫和莲山双林寺为例,总结新加坡传统佛教寺院的特征.新加坡"改良佛教"的出现是促使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进一步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光明山宏船法师纪念堂为例,通过这两座现代佛教建筑与传统佛教寺院的比较,总结分析出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世俗化特征,灵活的建筑型制及多元化的功能这些与传统寺院迥然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9.
“空”“有”问题是佛教史上讨论的基本问题。大乘佛教中的两大派别在这一问题上时常发生争论。中观派讲的“性空”中包含着“识”的观念;瑜伽行派讲的“识有”中又包含着“空”的本质。两派在这方面的主张展示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60.
佛教从西汉传至中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前期,佛道并重、佛道并用,佛教成为一种政治上的需要,随着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加快,佛教势力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就北魏前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对认识北魏的佛教文化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