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心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从个体禅修实践及其境界角度昭示了佛教哲学赖以建构的根本依据和基本逻辑理路。《心经》表明,佛僧在禅定修炼中亲证的极境即空虚寂静、主客合一之境,是佛教形成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等方面哲学思想的的根本性实证依据;从“般若”认识论到“空”本体论再到“脱苦”人生论,则是《心经》蕴含的佛教哲学建构的基本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2.
语言是表现思维的符号,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语码转换和思维方式转换的交际活动。壮语重具象思维和集体本位思维、英语重抽象思维和个体本位思维的差异是进行壮族典籍英译中需要处理的最突出的矛盾。在壮语和英语两种思维之间进行适当转换,能有效避免硬译、误译或错译,提高英语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3.
在对昌吉州西圣观音寺实地调研基础上,观察并论述了佛教团体内部在文化功能上所做的适应性转型,认为寺院文化作为社会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建构现代化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尝试和实践为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对社会文化的适应找到了连接点,也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以佛教寺院为特征和立足点的进一步的文化建设,其方法和路径则需要更加努力地探寻和建构,以期为社会文化做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从译者、文本及策略等三个方面提高,才能使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5.
知讷是高丽时期禅宗佛教的代表,是韩国曹溪宗的创始人。他的禅学思想,在理论上以“真心”说为基础会通禅教,提出禅教一致观;在修行上提倡“顿悟渐修”和“定慧双修”。同时,他引导了韩国佛教净化自身的定慧结社运动,给消沉的高丽禅宗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期的韩国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6.
人间的佛花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漫游,经常会听到关于佛教的“五树六花”的故事。它们究竟是哪些植物,又跟佛教有哪些渊源呢?  相似文献   
107.
柳宗元今存有关佛教的文章30余篇,以至多有评者认为柳宗元是佛教忠实信徒。柳宗元好佛既有家庭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个人对佛教独到的见解。“好佛”是为“求道”,“好佛”是为“统合儒释”,同时也反映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108.
基督教和佛教之于中国,同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又都有着漫长的历史,而二者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却相去甚远;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并与儒、道两家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基督教却一直未能彻底融入中国文化,至今仍处于中国文化的异已地位,究其原因,系由它们各自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所属的地域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地缘关系,在中国采取的不同的传播策略,在中国传统的时机不同,以及它们不同的处世观所致。  相似文献   
109.
五峰宾馆     
五台山五峰宾馆是中国四星级饭店。 五台山五峰宾馆是民营企业家李生祥创办的民营企业,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龙泉寺旁,忻台旅游公路从门前经过。设有总统套房、豪华套房、普通套房、豪华标房、普通标房等各式客房500间(套),床位1000支,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钩沉19世纪的英美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将《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条目首译到英语世界。二人的中文版本之择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筛选和进行了一定的学术考究。受主观宗教身份和学识以及客观时代所影响,英译文的通俗性明显,体现在专业术语的科学性再现不够精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知存在舛误。而作为英美早期汉学史上举重轻重的人物,伟烈亚力和卫三畏对于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性功绩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