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3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叙述了一台以Intel 8086CPU为核心的微机处理系统,用以测量体表电位图。该系统具有64个模拟输入通道,采集人体胸廓表面的各点心电信号,经放大、A/D特换后送入微机系统,用插值法计算并在监示器上显示任意点的心电图和任一时刻約体表电位图。文末给出两名正常人的心电体表电位图。  相似文献   
52.
土壤动物柔性非光滑体表及其防粘降阻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露泉  王云鹏  李建桥  佟金 《科学通报》1997,42(17):1887-1890
土壤对触土部件的粘附严重影响地面机械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大能耗,甚至使其无法作业,例如:克服土壤对耕作机具粘附与摩擦消耗的能量约占耕作总能耗的30%~50%;土壤对土方铲运机械触土部件的粘附积土量可达其额定容量的 20%~50%.土壤动物具有优良的体表防粘功能,基于这一原理,开展了仿生减粘降阻理论与技术研究.土壤动  相似文献   
53.
介绍自行研制的胃多参数监测诊断仪中多能数信号的提取方法,重点讨论了采用自适应滤波的方法消去胃电信号中的呼吸干扰的大原理,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4.
55.
对内蒙古菊网蝽属Tingis Fabricius 12种网蝽的雄雌成虫体表感觉结构(包括瘤突及感觉窝等)植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揭示了该属昆虫体表感觉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中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网蝽成虫体表感觉结构不仅在不同亚科、不同族、不同属之间有所区别(Rodrigues 等,1982),而且在亚属和种的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内蒙古菊网蝽属的两个亚属Neolasiotropis 和Tingis 之间,主要区别表现在瘤突的疏密、间距、感觉窝的数目以及感觉窝内小突起的形状和排列形式、无感觉结构光滑区的形状等方面;在同一亚属的不同种之间,相近种之间感觉结构的差异不明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6.
简要介绍了表位附加标记的概念、应用、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并以c-myc标记肽为例,简述如何构建用于融合蛋白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如何利用标记肽及其特异性抗体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创潜行钢板技术在同一型号钢板体表投影对照情况下,对粗隆问骨折应用动力髋(DHS);胫骨近端及平台用高尔夫钢板;股骨髁上,股骨远端、胫骨中段及桡骨中段等处骨折应用限制性接触钢板;胫骨远端骨折应用解剖钢板,骨折均为闭合复位,钢板经皮下隧道插入,经皮螺钉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人获得随访,平均12个月,均获得临床愈合.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符合生物接骨原则,避免了传统方法破坏软组织及骨膜较多,常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弊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建团以来,下野地灌区在六、七十年代相继兴建了大批以灌溉为主的干、支、分支混凝土渠道。这些工程的建成,对改善农业耕作条件,抵抗旱涝灾害,促进区域工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多年的运行,混凝土工程的老化失修已逐渐成为老灌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1)输水损失增大,供水成本增加;(2)渗漏水引起的邻近建筑物发生的渗透变形及冻融作用,  相似文献   
59.
文昌鱼体表粘液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0.
为探寻用于疏水表面制备的仿生原型,测试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三维形貌干涉仪对体表微形貌结构进行了观测,基于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简要分析了体表典型部位的疏水机理。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的润湿性呈现差异,其中水滴在内翅表面的接触角相对较大(132.92±4.73)°,在外翅表面的接触角相对较小(119.47±4.32)°,在颈部和口器表面的接触角介于两者之间。外翅表面分布着~100μm级脊状凸起和纳米级蜡质膜层,内翅表面覆盖着毫米-微米级脊状凸起和大量微米-纳米级乳突,颈部和口器表面呈现凹凸起伏的毫米-微米级形貌结构,小区域的颈部和口器表面展现出相当光滑的微形貌。内翅因具有由脊状凸起和乳突构成的复合尺度结构而能使水滴产生CassieBaxter接触状态,从而呈现相对较大的接触角;其他典型部位的表面微形貌结构使水滴产生Wenzel接触状态而呈现相对较小的接触角。研究结果不仅能够量化表征东亚飞蝗体表典型部位的润湿特性,还可为疏水表面结构的仿生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