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伽达默尔诠释学认为,在诠释者与被诠释文本的理解之间会产生“视野融合”,在这一观点下使用“诠释熵”理论来分析诗歌诠释中的过度诠释现象,能更有助于我们对哲学诠释学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述,也能对诗歌过度诠释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寻求的是一种超出科学的“经验”概念之外的“诠释学经验”。他认为“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是“内在历史性”,即“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是由它的“时间性”规定的,基于“时间性”才能阐明“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性”显现自身为“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有限性”是对存在的“洞见”。“诠释学经验”具有的“有限性”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区别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结果,那么单一理性,以及机械化的方法是无法通达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现实的理想关怀能否借用自然科学中的一系列方法来阐释。这些借来的方法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归纳整合。对于通达“此在”(人)的存在者的存在状态是不完备的。这里,我们通过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的存在主义的解释学中的前理论、前科学来阐述一下社会科学的无方法之法。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以历史和哲学双重进路分析了应用概念及其在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或者说真理问题中的地位及作用。其中渗透着他对诠释学应用特征的深刻把握,也开启了他从哲学诠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6.
艺术意义世界即艺术真理的世界,艺术真理作为意义真理,是在理解中实现的,伽达默尔通过对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三个范畴的阐述,揭示了艺术真理于理解中从潜在到实现的具体过程.艺术真理是人类理性的、文化的、精神的意义世界,是人从动物界“绽出“的真实标志.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在批判“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解释学转向”密切相关。他立足于语境方法之上,对意义上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后现代色彩,不再承认理解的唯一确定性和客观性,主张理解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是在诸多要素相协调一致的系统中的意义创造活动,从而展示了认识与真理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道家理论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美学特质的哲学理论."忘己"在其美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庄子作品中,处处强调为了"体道",首先必须"忘己",在自由状态下观照"真理";"天道观物"则是以艺术化的"道"来理解"存在之真",既是"道境"也是"存在之澄明".这些正是与诠释学极为相似的关于理解的哲学.以伽达默尔的观点为尺牍来看道家理论,可以发现二者具有互通性与互释性.  相似文献   
19.
道家理论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美学特质的哲学理论。忘己在其美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庄子作品中,处处强调为了体道,首先必须忘己,在自由状态下观照真理;天道观物则是以艺术化的道来理解存在之真,既是道境也是存在之澄明。这些正是与诠释学极为相似的关于理解的哲学。以伽达默尔的观点为尺牍来看道家理论,可以发现二者具有互通性与互释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理解的语言性及其诠释学因素的客观存在,伽达默尔提出了“不可翻译性”之诠释学原则。从佛经翻译到全球境域中的东西互译所显露出的种种翻译死角也局部支持这一结论。伽达默尔本人对《真理与方法》中文翻译的态度变化,不仅状写了可翻译与不可翻译之两难,而且也是本体诠释学对翻译何以可能的一个隐微的方法论之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