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6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31篇
丛书文集   289篇
教育与普及   2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9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725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532篇
  2011年   645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775篇
  2008年   770篇
  2007年   738篇
  2006年   468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朱耀斌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78-78,11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对孪生变量。为了消除对传统经济体制“欲拒还迎”的眷恋,扫除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深层障碍,必须培育求真的思维模式,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新的科学发展观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92.
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这些信息技术正在逐渐与各种传统工业和行业结合,逐步形成新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993.
代言体诗歌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先秦到唐代,代言体诗歌由萌芽,产生到兴盛的各个历史过程与化思想的互动性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代言体诗歌的化土壤正是中国传统化濡染的浓厚的阴性色彩。  相似文献   
994.
消解释读是一种在商业化中进行的对原始本的阅读活动。消解释读不仅使本的原始形态几乎荡然无存,而又消解了蕴含在原始本中的丰富的意蕴,呈现出商业性、消费性、变形化和广告化的倾向。但它同时又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渗透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赋予他们的日常活动以较高的化品位,从而使全民族的化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5.
目前,全国各地已基本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联合编写的高级中学新教材。新教材以话题为核心,以话语功能为主线,以语言结构为辅线设计编写,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突出语言学习的交际运用。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改变及老一套的传统教法根深蒂固,致使农村中学中的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听说教学方面感到潕所适从。新教材的听说部分,  相似文献   
996.
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知识传输的传统教学弊端日益显现。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情境合作、交流、会话 ,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这种教学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转变其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997.
读的学习方法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方法中处于核心地位。读既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方法 ,同时由它又构成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最为明显的特征 ,形成了传统汉语文教学注重直觉参与 ,情感体验 ,涵咏感悟等一系列和传统文化背景血肉相关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本文认为尽管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教育过程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常规模式”在传统教育中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未来若干年内,引入“常规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传统教育在教育进程中仍将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99.
李梅 《甘肃科技纵横》2008,37(1):50-50,137
本文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及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行为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人文环境原因,并给出了清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一些著名的古建筑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阐释了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多种极具中国特色并带有时空性、地域性的建筑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