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是黄庭坚诗各注本中影响最大的,他运用大量术语展示黄诗的语料来源,对黄诗的语源、诗意原型和句式结构等进行笺释,最终获得黄诗的意义。《山谷内集诗注》中术语的运用,使所注之词句在原诗中担任的修辞功能一目了然,这让诗注兼有论诗的功能。《山谷内集诗注》旨在解决意图与表现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内在的"意"如何通过外在的"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将曾雄生研究员的论文《橘诗和橘史——北宋陈舜俞山中咏橘长咏研读》,作为其代表作入选该所建所60周年学术文集.作者研读之后归纳了该文的贡献与特点,在此基础上体会到这篇论文给予我们后学的一些启示:基于史识和史料的问题意识、古籍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后续关注与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994.
胡丽萍 《科技信息》2007,(22):222-222
《远别离》是李白晚年的一首不朽之作,全诗以独特的构思,巧妙的用典,形象的比喻,抒发了自己悲愤心情和矛盾心理,表现了对唐王朝和唐明皇眷恋而又失望的感情,用典比喻都能有效的表现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抒情内容。诗中"风骚"乃模仿古人而众采百家,自铸伟辞,超越古人,堪称千古不朽的佳作。  相似文献   
995.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996.
刘华沙 《科技信息》2010,(22):I0247-I0247,I0249
戏曲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抒情,这就决定了戏曲作家在处理题材时以"情"为着眼点和切入点;以"情"为情节发展的动力;以"情"的饱和点为情节发展的高潮;作家精神之所注,剧本命脉之所在,就是竭力营造好人物之情的几个凝聚点和高潮的饱和点。  相似文献   
997.
考察《全宋诗》中重出误收的二十首诗,确定其真实归属。  相似文献   
998.
六朝时期,女性诗人受当时赠答诗风行的影响,也参与到赠答诗创作的潮流之中,她们的诗作无论是赠夫还是赠兄和友人,都体现出强烈的主观色意识,显示出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99.
《盘中诗》收录于《玉台新咏》,关于作者问题至今尚有争议.《盘中诗》的作者自古有两种说法:一、苏伯玉妻;二、傅玄.文章拟从情感结构出发,通过文本分析探讨得出作者实为苏伯玉妻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00.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物我相隔。究其原因,源于他们的相异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即西方文化是从分析的角度来对待自然,而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用综合的方法去理解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