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系统科学   53篇
丛书文集   160篇
教育与普及   43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5篇
现状及发展   27篇
综合类   422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55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911.
从染色体,分子,原子水平探讨了吸引和排斥与生命物质的关系。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与吸引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生物大分子存在的基石,是细胞分裂,维持细胞结构和细胞内各种运动所必需的。同时,吸引排斥的作用还有基因调控,DNA重组,突变和修复以及遗传工程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12.
为了掌握不同屠宰体重藏香猪肌肉中的风味物质,试验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20.00 kg左右(G1),15月龄、30.00 kg左右(G2)和18月龄、40.00 kg左右(G3)的藏香猪9头,通过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醛类、酸类、醇类、酯类、酮类、烃类等)的测定,对藏香猪肌肉中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1组脂肪酸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及棕榈油酸占比达93.6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G2、G3组(P<0.05),脂肪酸最接近理想脂肪酸模式;挥发性风味物质中G1组醛类、醇类、酸类、烃类等物质分别占20.58%、19.61%、16.54%、30.65%,醛类、酸类、烃类等物质随屠宰体重增加而减少,G1组显著高于G2、G3组(P<0.05)。因此,12月龄屠宰体重为20.00 kg的藏香猪,肌肉中的脂肪酸模式趋于理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醛类、烃类等香味物质含量最高,肉质鲜香,细嫩多汁。  相似文献   
913.
为深入了解绕组形变对高频变压器漏感参数的影响关系,提出一种分析漏感参数对不同绕组形变种类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响应面法和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建立了高频变压器漏感参数的二阶和三阶响应面模型,并证明三阶响应面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二阶响应面模型,其拟合优度指标和最大误差分别0.991、0.34%;其次基于Sobol’灵敏度分析方法和蒙特卡罗抽样方法,分析了漏感参数对于不同形变种类的灵敏度。结果表明:Sobol’灵敏度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定量分析绕组形变对漏感参数的影响程度,漏感参数对于原边绕组发生径向形变最为敏感,一阶灵敏度和全局灵敏度分别为0.695 1、0.696 3。研究结果可为高频变压器结构设计以及绕组形变检测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14.
为了考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学业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学业满意度问卷还有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403名全日制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学业满意度得分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2)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满意度两两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915.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磷酸奥司他韦-乳铁蛋白干粉吸入剂。以m(L-亮氨酸)∶m(甘露醇)、溶液体积、进料速率、气体流量为影响因素,以收率、卡尔指数(Carr’s index)、空气动力学直径(Da)、体外肺部细微粒子沉积率(FPF)为主要指标,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制剂配方及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制备条件为:m(L-亮氨酸)∶m(甘露醇)=3∶0,溶液体积40 mL,进料速率约6.4 mL/min,气体流量约473 L/h。采用CCK-8法测试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干粉吸入剂对正常人肺泡上皮细胞(HPAEpiC)的毒性,并采用梯度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测试了干粉吸入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干粉吸入剂的质量浓度不高于600μg/mL(所含磷酸奥司他韦的质量浓度约为353μg/mL)时,HPAEpiC细胞的存活率大于90%,表明制备的干粉吸入剂在此浓度范围内对HPAEpiC细胞几乎没有损伤作用;在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干粉吸入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22.50%。  相似文献   
916.
以宣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 Nakai)种子的子叶、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子叶诱导实验中,2,4-D比NAA更高效地诱导出愈伤组织,且愈伤组织生长量大,经过继代培养后仍能保持较好的长势.2,4-D与KT组合的效果好干2,4-D与BA的组合.筛选试验表明:MS 2,4-D(1.0 mg/L) KT(0.1 mg/L)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效果较好.(2)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87%,而子叶的诱导率较低,为69%.虽然NAA的诱导效果较好,但愈伤组织生长速度较慢;2,4-D能高效诱导愈伤组织,但容易出现玻璃化.提高NAA,2,4-D和BA的浓度,愈伤组织呈现水浸状的比例和程度都会相应提高.试验中,2,4-D(0.1 ng/L) BA(0.3 mg/L)处理对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17.
为探明以鲜菌草为主要原料工厂化栽培银耳的机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银耳菌丝生长期G1(接种后12 d)、原基分化期G2(接种后24 d )和子实体生长期G3(接种后36 d )的物质转化特性,经主成分、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 G2比G1 、G3比G2 、G3比G1分别有426、423和466种差异代谢物;G2与G1的糖类含量高于G3;G3比G 1的脂肪类、萜类等含量增加;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代谢通路匹配,差异途径为脂肪酸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柠檬酸循环,G2与G1、G3与G2、 G3与G1分别在不饱和脂肪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油酯代谢存在明显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鲜菌草工厂化栽培银耳不同生长期物质转化及代谢物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18.
成都市土壤测量Hg元素的发育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都市是Hg的高背景和异常区,深、浅层样各具不同的元素组合,发育特征和引起的原因。深层样Hg异常与构造、天然气、地热、矿产和基底隆起有关;浅层样则与城市居民生活古代颜料、工业、燃煤、农业、河流的污染及上游的矿产等物质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919.
选取了1997.1~2002.9期间的80个CME-ICME事件, 结合太阳光球磁场的观测和CME爆发源的位置, 建立了一种用于研究CME传播及其地磁响应的坐标系—— 电流片磁坐标系CMC(current sheet magnetic coordinate).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ME爆发位置以及爆发时刻的日球电流片位形对CME引起的地磁扰动强度(以Dst指数为例)和CME渡越时间的影响, 初步结论是: (ⅰ) CME的地磁响应存在着关于电流片的同异侧效应, 即当地球和CME的爆发源处于电流片的同侧时, CME更易于传播到地球, 更易于引起较强的地磁暴, 相对而言, 异侧的CME事件较少到达地球, 它所引起的地磁暴也较弱. (ⅱ) 日球电流片到地球的角距离影响相应地磁扰动的强度, 电流片越靠近地球位置, 相应的地磁扰动越强烈. (ⅲ) CME爆发位置与附近电流片位形对CME到达近地空间的渡越时间也有影响. 根据这些结论, 提出了一种在CMC坐标系下基于CME的投影速度来预报地磁暴强度及CME渡越时间的经验模式, 并利用该方法对80个事件进行了预报试验. 结果表明, 对于Dstmin&#8722;50 nT的中等磁暴和强磁暴事件来说, 59%的事件其磁暴强度相对误差≤30%, 而全部事件的渡越时间平均绝对值误差都在10 h以下.  相似文献   
920.
浅谈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影响及危害的研究是近年来在环境科学领域十分热门的课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 ,2 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两篇有关合成雌激素的论文[1,2 ] 。人工合成化合物的历史相当长 ,但是当时人们只注重其应用价值 ,很少考虑到所得到的化合物进入环境后可能对人类及野生动物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2 0世纪 6 0年代 ,《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一书[3] 中对DDT危害的阐述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90年代《我们被偷走的未来》(OurStolenFuture)一书[4 ] 更引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