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3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提起马大猷,许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是在声学界和物理学界则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个人履历充满了“第一”:他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仅用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人:27岁时,他成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年轻的教授;1955年,40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一。他的学术生涯更充满了诸多“第一”:这位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于20世纪40年代回国的老科学家,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许多世界水平的成果.而且开创了我国的声学研究——在他和其他科学家的带领下。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42.
编辑来信经常会特别提示审稿人的一些特殊意见,为了使编辑部接收你的论文,你必须回应这些意见,并作出修改。编辑的特别揭示,似乎暗示着审稿人的其他意见不是决定性的——你千万不要这样想。试着回答所有这些意见,至少是极大部分的意见。友好又热情的审稿人常常把自己的意见用数字一条一条编一下.这就方便了作者在一个时间回答一务意见。有的意见十分冗长且不分条,这时你将要艰难地概括出一条一条意见、然后作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3.
陈令德  刘雪 《奇闻怪事》2007,(10):11-13
毕业班,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是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智育成为重头戏。当大家的眼光聚集在毕业班学生成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毕业班学生由于他们对学校环境、任课教师都已十分熟悉,学习负担比以前增加了,学生的心理状况也较以前复杂,问题学生也比以前难“对付”。为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44.
张香桐(1907年11月—),河北正定县人,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记述了他的科学生涯和贡献,并探讨了他的科研工作在相关领域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张洁 《世界知识》2012,(6):24-25
一场党内权力斗争,当其具备了明星主角、个人恩怨、情节起伏、悬念待解等种种戏剧化特征时,其观众便不再限于一国的政治圈,也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前总理挑战现总理功亏一篑2012年2月27日上午,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都把目光投向了澳大利亚,投向该国执政党工党议会党团的投票现场,等待一个悬念的解开:突然辞掉外长一职的陆克文能否在  相似文献   
46.
科学史表明,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由年轻科学家完成的.或者说,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尽管随学科而异,但都落在科学生涯的较早期阶段.因此,应该给年轻人创造较好的工作、科研与生活条件,使其科学创造的年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近来,科学网上的很多博主都认为,中国研究生的待遇太低,他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7.
阐述了制定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介绍了制定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前提和步骤,提出了制定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48.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1):66-66
<正>巴金的文学生涯始于异域题材写作,结集于《复仇》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异域题材写作有一个特点:几乎都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我"是超越种族国家和国际化的。据巴金自述:屠格涅夫是他最崇拜  相似文献   
49.
黄小邪 《世界博览》2013,(19):78-79
《世界博览》:这似乎是国际上很多导演都要面对的一种规律,同样你的创作生涯初期的许多作品,都因为具有浓厚的时代氛围,被广泛接受,当时如何练就对题材如此准确的把握能力。随着近几年影视市场的变化,这种年代剧是否面临着新的变动?  相似文献   
50.
《科学通报》2005,50(21):2433-2433
本书是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中译本.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介绍了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该书作者麦克尔赫尼是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全书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及曾与沃森共同工作的50多位科学家率直的评价提炼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