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80篇
教育与普及   10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6篇
综合类   24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7 毫秒
31.
32.
33.
传统的观点多认为“风”是民间歌谣,可是“风谣”说如果成立,那么先秦时期就曾出现过一个从人人会作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无人会作诗(“《诗》亡”说)的怪现象。同时,两汉以来曾进行过多次“采风”,可是所采到的民歌却无法与“国风”相比。这并不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愈来愈低,而是“风”根本就不是什么民间歌谣,其实质是“巫风”。或者说,巫是先泰时期的诗人歌手,风是“巫歌。” 文章首先通过对《易经》中古歌谣与《楚辞》的作者皆为巫的考证,论证出《诗经》的作者亦是巫。其次,《礼记》:“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中“民”在此指臣,引伸为诸侯;“风”指“歌舞为巫觋之风俗”。由于列国的巫觋歌舞之风体现了礼乐制度,所以在礼坏乐崩之际引起了周天子的极度重视,从而所陈之“诗”即是巫觋歌舞时所唱的乐诗。其三,探讨了“省风作乐”的实质与“诗不能作”的原因。最后揭示了巫风中的“性”文化,“郑声淫”等是巫风中性文化的产物。并探讨出孔子“乐正”并不是删诗而是修正或订正诗,即将诗中的“淫声”之处改正过来,使之符合礼教。  相似文献   
34.
《古堡孤魂》是一部传统风格颇浓的小说。民间氛围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塑造、富有时代气息语言形式的创造三个方面。它们对于表达作品意蕴、增强作品魅力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5.
正义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的主导性目的在于从休谟对正义问题的阐释出发,论述休谟视野中的正义的根本特征。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休谟的文本为依据,梳理休谟对正义的规定性的哲学阐释;第二部分从休谟的论述出发,结合亚里士多德和密尔的相关论述,对正义的本质特征做出一个尝试性的描述和勾勒。  相似文献   
36.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37.
依据表征物质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罗意、爱因斯坦关系,从微观意义上获得和说明了牛顿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发现了决定时间之箭的物体自身质量时变关系,并推导出著名的哈勃定律,论述了推动宇宙和地球演化的主要动力,揭示出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宏观、宇观统一运动的根源,是实质上处于演化之中的物理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
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型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读书,研究的重要方式是写作,而写作与创新密切相关.在大学教学中,应提倡和培养研究型读书.这包括周密而审视的独立式读书法和互惠的合作式读书法.这样的读书还可以配以一些写作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学习与研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不仅要强调理念上的正确治学之道,更要注重其方法,将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9.
唐代边塞诗作充盈着强烈的悲剧精神。一方面,悲剧精神是诗人对自我、社会生存困境的自觉意识,以及随之产生的悲悯情怀;另一方面,悲剧精神是诗人面对苦难的生命历程激发出来的悲壮气概。  相似文献   
40.
张自忠的死,是民族危机的召唤,也是他用以“明志”的一种方式。张自忠的死是十分理性的,同时又是十分感性的。张自忠的死引起了不同民族、不同集团、不同阶层的巨大反响,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张自忠将军之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