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0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人文主义是近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潮,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很多人认识人文主义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否认中国有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这种看法,本人持不同的看法,下文将阐述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82.
论人性(中)     
至于影响领土含义的文化,由外侵入,新疆文化轮廓,笼罩一层俄罗斯文化的外表,于新疆文化国防,显矛盾,压在攘拒之列,然文化的攘拒,非军事政沿方式所可为力,只有以较高的文化,较宜的文化,推广渗透,而深入社会的各方面而外入文化因素,融会消灭,而失其作用  相似文献   
83.
劳伦斯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都是写畸形的家庭和畸形的爱,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同,他们用不同的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对人性进行了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84.
作为中国现代派作家,施蛰存不断地做着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的努力。创作中,他用写实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的呼唤,而随着对人的生命原形态探究的深入,他更运用了精神分析等现代派创作方法进一步地揭示出人在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束缚下自我意识的觉醒、抗争和突围,从而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5.
尼采"成为你自己"人性思想的教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这样两点:第一,"成为你自己"就是要求人在自我教育中肯定自我,爱护自己,忠实于自己,对自己负责,真诚地赋予人生以意义;第二,"成为你自己"要求个体通过自我教育,充分把握生命的可能性、生成性,通过自我否定、创造和肯定,实现生命力的超越攀升,展示生命自我的真实性、独立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86.
人性学说构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构和方法的基石.文章对西方经典人性假设进行了简要回顾,并从"人性化回归"、"需要间接满足"和"促进员工发展"三个方面解析了这些人性假设演变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管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多层次需求的满足,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87.
远在苏格拉底之先,古希腊文论中就出现了一定的神性和人性因素。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神性为主;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人性占上风;到了德谟克利特,人性居绝对优势。这两种倾向分别来源于古希腊的两种宗教俄尔甫斯教和奥林匹亚神教,并对后世文论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8.
沈从文作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牧歌型作家,其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向一直被遮蔽、被误读,因此造成了全面解读其创作面貌的盲点,使他强烈的社会现实参与意识在这种遮蔽中不断被淡化。在启迪现代人性方面,沈从文通过自身特有的非理性和文化保守态度参与了现代社会改革。基于此种意义,他是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革命者。  相似文献   
89.
道德教育呼唤人格高尚的教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以此解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缺失问题。这样 ,对于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观 ,完善学生人格 ,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 ,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践行道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感化院的少年》,通过对二战末期十五个从城市逃难疏散来的感化院少年被村民们无情地遗弃在瘟疫猖獗的偏僻封闭的峡谷山庄里,艰难地求生存的状态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使纯真善良的孩子沦于非人的困境;使原本憨厚、纯朴的村民人性沦丧,异化为非人.作者以此说明;危胁人类生存的并非是瘟疫;而是人类自身点燃的战火。人类唯有摆脱战争,才能医治病态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