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5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9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论怀特海有关宗教与科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铭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7):34-37,50
怀特海认为,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普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宗教作为人性内在的形上诉求,赋予外部世界意义,其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专注纯粹事实的客观科学只是一种理性抽象,但它有助于人性明晰且净化了宗教观念。科学与宗教的统一不仅诉诸理论上克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扬弃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并建构一种植根于审美价值经验哲学的努力,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宽容的态度并作出积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2.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23.
浅谈孟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24.
东西方哲学对人性都有所关注,在家庭教育中源于对人性理解的不同使教育与受教育之间存在众多矛盾与困惑。矛盾与困惑的原因可以从东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人性内涵理解所强调的重心、产生不同人性内涵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正视现实、思考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主治的理念和精神,必然有其内在的文化基础。对人性来源和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得东西方走上了“人治”和“法治”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认为人性来源于人的自然本能,因此,对人性的预设就是恶的;而在东方,由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都代代相传着“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思维观念,从而导致了对完美人性的极端推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人性本质的重新认识也开始让我们思考“法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对人性的正确把握是顺利进行制度设计的前提条件之一,通过对先贤们的人性观的梳理和评述,文章认为人性是人自为的结果,是现实、具体和可变的,是善与恶的混合体,故制度设计应防恶、扬善。  相似文献   
27.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宗教意识同时包含着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考察宗教中的想象、感情和需求等,可以发现宗教意识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美学情结。这在根本上是由于宗教和艺术一样,也是深层人性精神的一个显现。  相似文献   
28.
刘庆邦的很多小说如<走窑汉>、<玉字>、<平地风雷>等,融入他自觉的底层意识,通过表现挣扎于民间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充满原始色彩的本能复仇,沉着冷静的绝地反击,深入探求民间社会复杂的组织结构,揭示弱势群体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凸现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其中烙刻着刘庆邦自己苦痛的人生经历,也折射出他矛盾困惑的心理,客观上也收到惊魂摄魄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9.
技术与人性--弗洛姆技术人道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的晚年之作<希望的革命--通向人道化的技术>一书对技术非人道化的发展做了系统的论述和批判,认为要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首先要将技术重新置于人的控制之下,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当时的技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技术的方式为技术哲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进路.  相似文献   
30.
科学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论概念,而是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活动论概念.科学文化的形成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性的内涵,当代中国应当建立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两种文化融通汇合的新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