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5篇
系统科学   137篇
丛书文集   192篇
教育与普及   5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8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22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项研究,“低”播量与“中”、“高”播量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并且低播量较耐迟播,增产幅度比“中”、“高”播量大,“低”播量栽培的高产特性:1、单株茎基宽带蘖多,是分蘖早发增穗的基础;2、孕穗始期,有利提高成穗高,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产销量及利润不确定的特点,讨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不确定性本-量-利决策模型的分类和一般分析,并建立了多品种,多不确定因素本-量-利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小麦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其中优质麦年产量为200万吨左右,而全国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在2000万吨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虽然国内小麦供略大于求,但优质小麦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10%左右,这就表明我国小麦质量(品种)是低水平过剩,低品质产品滞销。我区优质小麦生产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种植面积上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方差分析方法 ,在基础培养料中加入 10 %、15 %、2 0 %、2 5 %麸皮。结果发现 ,麸皮添加量为 2 0 %时 ,香菇产量达极显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枣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较黄河流域五大枣区及以北枣区有较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据《中国枣树学概论》等相关资源介绍以及南方近年大量引种名特优大果形特色鲜枣的实践,证明我国南北枣树生长物候期有很大差异,其主导因子是温度(地温、气温)。除个别枣树品种外,在南方栽培的鲜枣,其根系活动、生长及萌芽、展叶、开花、挂果等物候期表现比北方要早,萌芽物候期相差可达两个月。且鲜枣在南方落叶晚,休眠期短。其次,南方大多地区降水较多,无霜期长,极端最高气温较北方偏低,极端最低气温较北方偏高,这都为鲜枣生产与品质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17.
方海 《安庆科技》2005,(1):24-26
P88S/0293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新选育的第二代超级稻。2003年安庆市科技局首次引进,在潜山、望江、桐城等县(市)布点示范,由于在我市表现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普遍要求扩大种植。2004年,在袁隆平院士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安庆市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现将2004年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沼液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俊贤 《遵义科技》2005,33(3):56-56,58
梨树施用沼液有利于保花保果,并且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高其商品性,增产增值明显,是实施“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秦巴山区的生态特点,对影响西洋参栽培中的质量和产量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