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3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300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常铭 《科技信息》2008,(34):287-287
本文在研究培养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和分析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模式与环节,探讨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综合英语课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42.
本文从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进、教材的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体系,客观地指出大纲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做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43.
英语测试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测试中的偏差影响了测试效度,减损了考试的公平性。用图式理论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再以易使有不同背景图式的考生产生较大成绩差异的话题的频数来说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乃至国内各种英语测试偏差的存在。  相似文献   
844.
在交际方面,中国的后人还没能超越先人。品德为本,才情为辅,中国人忠义礼智信传统深厚,没人能绕得开。至于当代社会,比如特务间谍,比如商战中流行的公关人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与我们中国的交际传统无关。如果要正经论交  相似文献   
845.
跨文化交际中最难跨越的文化障碍存在于隐性文化层中,而要揭开这样的隐性文化层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因为即使是最隐性的文化观念也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在语言中留下痕迹。本文从显性和隐性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与法语两种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对具有显性文化的语言,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如刺激一反应的机械训练办法让学生学得;第二,对具有隐性文化的语言,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后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逐渐让学生感悟、内化而习得;第三,在外语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实现外显和内隐学习的优势互补,使二者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跨越文化深层结构中影响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46.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与密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在改革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法也面临着突破与改革。交际法因其重视学生在不同社会情景的语言得体性及学生交际的自觉性势必成为新世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法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847.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词汇教学中,我们可借助语境或利用词汇的联想语义场进行词汇教学,同时增添理论知识指导词汇教学并加强词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48.
该文结合交际法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具体运用及适用教材和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849.
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大多采取传统的笔试形式。对于知识的测试,传统笔试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涉及到文化态度、文化行为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品集评价法可以解决现有测试方法的弊端,很适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850.
宁冰 《科技信息》2010,(19):I0203-I0203,I0263
语言学习者的积极课堂参与对语言习得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大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交流当中去呢?本文旨在从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探讨中国大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的现象,试图分析沉默现象与学生所采用的礼貌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