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省份 ,贵阳市花溪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也非常典型。在行政区划上 ,花溪是贵阳市的一个郊区 ;在功能上 ,它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错带。本文把花溪定位于城乡交错带 ,以城乡交错带的特征和功能来审视花溪的旅游开发条件 ,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花溪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从全方位的观点来构想花溪的旅游开发。依据功能上的重要程度把花溪规划为 7个旅游区 ,它有别于目前的开发模式 ,更有利于花溪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3.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及防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基地,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草原与农牧交错带,即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根据它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之对策,为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农牧交错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集中区和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东、中培地区向西发展的必经地带,历年来对该地带的研究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体系,但仍存在较多的缺陷,鉴于农牧交错带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作用,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引起理论界的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65.
从生态学基本原理出发,选择天津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域——城乡交错带(URE)这一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灵敏度模型的影响指数分析方法,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对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支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行为作了生态学探讨,同时分析了天津城乡交错带的生态边缘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66.
以我国北方传统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以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两大类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0年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相互转化,但占优势的仍是草地、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期间,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降水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与同期年均气温数据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属于升温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降水、气温气象数据两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影响由于受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参与而正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气候条件中,气温升高对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降水量因子在径流量充沛地区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水源缺乏,人类活动干预较少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7.
生态交错带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学特征和服务功能的景观,生态交错带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探索自然生态规律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认识生态交错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其特征、结构、功能及其位置和宽度的判定方法,结合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和测定方法,总结了生态交错带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当前生态交错带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相似文献   
68.
69.
水陆生态交错带是指内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界面区,其复杂性是地理学和地植物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东洞庭湖区为例,分析其复杂性,研究表明:从系统内部看,生物构成复杂多样,界面和生态系统功能复杂,反映了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从系统外部看,湿地演替过程复杂,以顺向演替为主;其形状相当复杂,斑块的平均分维数为1.374,反映了性态的复杂性;其复杂性注定了它的生态环境脆弱,界面易发生变异,极易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耦合,引发共振。  相似文献   
70.
刘章  杨明义  张加琼 《科学通报》2016,(Z1):511-517
受水蚀和风蚀的交错作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土壤风蚀速率难以从总侵蚀中提取出,更难以描绘其坡面分布特征.本研究运用~7Be示踪技术,在神木县六道沟流域选择方向偏北的砂壤土和黏壤土坡耕地,沿与坡面走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布设采样线,采集0~30 mm土壤样品,估算土壤风蚀速率,探究风蚀速率的坡面分布特征及其所指示的风况和微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风季后,表层土壤颗粒变粗,比表面积变小,有机质含量降低,这些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表明两坡面均发生风蚀.砂壤土坡面A的平均风蚀速率为1560.81 t/(km~2 a),黏壤土坡面B的平均风蚀速率为694.26 t/(km~2 a),风蚀速率在两坡面均呈现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两坡面风蚀速率等值线分布不仅指示了土壤风蚀的坡面分布特征,还揭示了造成该分布的有效合成风向为北风.风蚀速率等值线的局部形状变异显示了坡面微地貌形态,等值线的变异程度显现了微地貌对风蚀速率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