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系统科学   69篇
丛书文集   193篇
教育与普及   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28篇
综合类   270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本文提出了计算电力系统对称和不对称故障的一种新算法,其特点是数学模型非常简单,既可计算正常潮流又可计算故障潮流,把正常潮流和故障潮流统一在一个数学模型中.  相似文献   
142.
本文采用分解离散模型来设计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分散控制系统。将联络线交换功率考虑为可测扰动,成功地实现了多区域的分解。以广义最小方差控制原理为基础导出了扩展控制规律。采用离散模型,有效地减少了需测变量数,简化了控制装置。文中给出了实例及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43.
144.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概率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对扩展等面积法(EEAC)进行了推广研究,使之能处理多重操作时的第一、第二摇摆问题,以适应实际应用之需。文中着重分析了暂态稳定概率计算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以EEAC法为基础编制了相应的软件。用本软件计算暂态稳定概率,虽然要计算很多次稳定,但在计算过程中,潮流(最费机时)只需计算一次,切除线路后压缩导纳矩阵只需计算L次(支路数),而且故障时压缩导纳矩阵采用支路追加修改法形成,因此总的计算量  相似文献   
145.
探讨以MCS-51单片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调压装置及在有载调压变压器上的应用。给出为实现该装置主要功能而配置的硬件系统和主要软件的设计,并提出旨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这种新型装置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6.
文章首次提出了分析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振的选择模式分析方法,与全特征值分析法相比,该方法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及内存需求,从而解决了考虑机组轴系间相互影响时多机系统次同步谐振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47.
给出了能评价电力系统规划中,各参数变化对最终优化方案影响程度的数值方法,该方法简单,可靠,不依赖具体的规划模型和计算机方法。  相似文献   
148.
对一个IEEE典型的13机系统进行了数字仿真。比较了在其中一台发电机上装设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电力系统镇定器(PSS)、线性最优励磁控制器(LOEC)和非线性励磁控制器(NEC)四种励磁控制器,对整个系统的暂态稳定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励磁控制器与采用其他三种控制器相比,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有较明显的改善。在多机系统中的主力发电机组上装设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将对整个系统的大干扰稳定性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9.
本文分析了距离保护整定、短路电流及助增系数计算流程,阐述了应用微型计算机进行 三段式距离保护整定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50.
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的分散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实时可测量,给出了一种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的动态解耦模型。在大系统关联预估法的基础上,导出了一种仅需本区域的状态信息和在该区域内可测信息的实用有效的分散控制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和动态数字仿真,表明用该法设计的分散控制系统,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品质方面,其效果与集中最优控制系统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