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3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63篇 |
教育与普及 | 233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4篇 |
现状及发展 | 9篇 |
综合类 | 13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109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为减小二氧化碳的大气排放量,人类探索将其进行地质封存在注气过程中,岩体在气体压力作用下的开裂也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气体压力作用下,岩体的破裂及裂纹扩展的问题,采用拉张破裂有限元软件,对岩体注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43.
44.
45.
用碘化钾催化CO2与氧化苯乙烯(SO)合成苯乙烯环状碳酸酯,分别从溶剂、催化剂用量、温度、CO2压力和反应时间进行探讨,得出了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催化剂用量r(KI∶SO)=1∶250,在170℃,CO2压力5 MPa,反应时间5 h,苯乙烯环状碳酸酯的产率和选择性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46.
廖海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5)
为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同时解决松南气田天然气的脱碳埋存问题,决定在腰英台油田开展CO2驱替试验.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符合油藏地质特点的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设计了3种不同CO2注气方式——单段塞连续注气、周期注气、水气交替,并对注入总量、注入速度、油井流压、注气气质标准等敏感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O2最佳用量为0.8 PV,最佳注入速度为2.3×103m3/d,油井最佳流压平均为7 MPa,注入方式以水气交替注入(气水体积比1∶1)为最佳方案,预测提高采收率可达23.7%,比水驱提高14.4%.注入CO2气体中,要减少CH4的含量,添加经济适量的C2—C6组分,可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47.
二氧化碳爆破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爆破技术,相比工业炸药和雷管,在生产工艺和使用安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作为核心部件的二氧化碳致裂器用激发管,其主要功能是为液态二氧化碳提供气化所需要的热量.但是目前国内二氧化碳致裂器用激发管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激发管所使用的药剂都是采用高敏感度的烟火药剂,有较大的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比... 相似文献
48.
CO_2驱是提高超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对CO_2在超低渗油藏中的驱油机理认识还不完善。针对西部某超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注水矛盾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CO_2驱对该超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并通过对比不同的CO_2注入方式和注入参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优选出超低渗透油藏CO_2驱最佳注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对该超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周期注气方式下驱油效果最佳,且当注入段塞为0.06 PV,注气与焖井时间比为1∶2时延缓气窜的效果最好,驱油效率达到60%以上。研究结果为该类型超低渗油藏现场注气开发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
针对石化产业提出了解耦状态模型,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方法构建了石化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索石化产业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对石化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石化产业经历了4个阶段:强烈的消极解耦阶段(1999-2002年)、扩张负解耦阶段(2003-2007年)、弱解耦阶段(2008-2009年)和强解耦阶段(2010年),已呈现出"强解耦"的低碳经济特征.能源强度是影响石化产业解耦效果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解耦效果.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