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6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借助超声波辅助引发,采用反相微乳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共聚物。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超声波功率、单体、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及配比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黏度和阳离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引发聚合,可以得到特性黏度大,阳离子度高的共聚物;超声波功率影响结果较为明显,阳离子度在超声波功率为175W时最大,为17.70%(摩尔分数),特性黏度在超声波功率为125W时最大,为3.9585dl/g;在超声波功率为125W,n(AM)∶n(DMDAAC)=6∶4,单体用量为25%(以水相总质量为基准),n引发剂∶n单体=1.12%,n氧化剂∶n还原剂=1∶1时,所得聚合物的特性黏度和阳离子度最佳,值为3.2747dl/g和17.35%。  相似文献   
122.
本实验主要对11份双峰骆驼乳样品进行了乳酸杆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将分离到的16株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杆菌,分别鉴定为Lactobacilluscasei subsp. casei(5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4株)和Lactobacillus delbruekii subsp.lactis等同型发酵乳杆菌和2株异型发酵乳杆菌(AZ41-1和AZ44-1)。多数菌株为15℃生长良好,以中温性菌株占优势。脱脂乳中产酸量较低。  相似文献   
123.
124.
双歧杆菌生长特性及发酵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液体牛乳培养基培养法,测定了双歧杆菌的生长,产酸和PH变化,其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5%,培养温度39℃、庶糖添加量5%。此外,对利用双歧杆菌制做双歧杆菌酸奶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确定了采用两次接种发酵法生产凝固型酸奶的工艺参数,产品风味与传统酸奶一奶,双歧杆菌活菌数达到7.0*10^9个/ml左右。  相似文献   
125.
利用RSM法优化副干酪乳杆菌HD1.7产细菌素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SM法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对副干酪乳杆菌HD1.7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显著因子,确定了影响细菌素产生的主要成分:牛肉膏、葡萄糖、酵母粉;运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细菌素产生区域;利用RSM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最佳配方为酵母粉0.26%、牛肉膏0.88%、蛋白胨1.5%、葡萄糖2.45%、Mg-SO40.06%、K2HPO40.2%、吐温80 0.1%、MnSO40.005%、NaC1 0%.  相似文献   
126.
用隔油、破乳、混凝、沉淀4种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活塞环金属加工、磨削、热处理、电镀清洗的混合废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活塞环综合废水经化学破乳一混凝沉淀处理后,CODCr的浓度可较大幅度地降低,平均去除率达62.1%,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7.
首次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N.K-01黄原胶和长角豆半乳甘露聚糖处于协效状态的两种多糖分子的物理形貌,发现处于协效增粘状态的两种多糖分子相互作用,分子间形成相间排布的联结区和分离区,而处于协效凝胶状态的两种多糖分子则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些发现为揭示两种多糖分子间协效作用机理提供了更直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8.
NK—01黄原胶和长角豆半乳甘露聚糖分子间的协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K-01黄原胶和长角豆半乳甘露聚糖是两种天然生物多糖。两种多糖以适宜比例混和,溶液浓度达0.1%时,其溶液粘度分别是相同浓度单一多糖溶液粘度的13倍和40倍。当浓度增至0.2%时,溶液成凝胶,而相同浓度单一多糖溶液不成凝胶。表明两种多糖混和后经分子间相互作用,呈现极显著的协效增粘性和协效凝胶性。但其协效性受pH、无机盐和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9.
将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ZB1107-01(LR ZB1107-01)与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商业菌株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比较,以DPPH(1,1-二苯-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并建立Caco-2细胞氧...  相似文献   
130.
针对乳状液膜分离技术中重要环节—破乳,比较旋流、脉冲高压静电破乳与脉冲高压静电破乳技术原理。试验结果表明,旋流、脉冲高压静电破乳技术比脉冲高压静电破乳技术的效率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