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3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依据黄口凹陷3口钻井所提供的古生物资料,结合地层的岩性及电性特征,将凹陷的白垩系自上而下,划分为青山组,分水岭组。并根据其与邻区的对比,认为青山组,分水岭组的时代当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62.
分析和鉴定了佛昙群地层中烃源岩的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与产烃能力和热成熟度,结合厦澎凹陷的地质构造特点,提出其油气远景推测。  相似文献   
63.
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在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戋土产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其成藏特点及勘探潜力均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64.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构造及沉积背景出发,在对现今油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斜坡带的油气富集主要受二级断裂,构造背景,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断层的封闭开启性所控制,临南斜坡带多种类型的油气藏有其特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富集区的形成;纵向上,馆陶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边缘地层不整合面附近,沙河街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斜坡的断阶带内,在斜坡的边缘以稠油,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斜坡中部以断块油气藏为主,斜坡近洼陷部位则以断鼻油气藏为主,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临南斜坡带的两种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65.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富含油气,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高台阶则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66.
提出一种基于条纹投影来测量凹陷物体三维轮廓的方法。由计算机模拟正弦分布条纹图样投影到三维凹陷物体上,条纹图受到物体表面轮廓的变化而发生变形,通过数字采集卡把图像采集到计算机中,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物体表面的相位,根据相位和高度的关系得到物体的高度分布。利用这种方法对凹陷物体进行了实际测量,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双断凹陷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双断凹陷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构造形态和沉积物充填方向2个角度,提出两种类型划分方案.一种分类方案是根据凹陷的构造(剖面)形态、内部结构、边界条件不同,将双断凹陷分为简单双断凹陷和复杂双断凹陷2大类,并对上述两类进一步细分.另一种分类方案是依据沉积物充填方向、发育的沉积体系,将双断凹陷分为短轴单向充填型双断凹陷、短轴双向充填型双断凹陷、复合充填型双断凹陷和长轴充填型双断凹陷4类.并对不同类型的双断凹陷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双断凹陷综合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分类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8.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在宏观上受多种元素的控制,这些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相类型、烃源岩条件和盆地温压条件等.根据岩性油藏的自身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到4大主控元素的控制,分别为岩性油藏输导通道因素、流体动力因素、储层临界物性因素、砂体封闭性因素.经研究在牛庄洼陷发现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具有“三元主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9.
东营凹陷纯西辉长岩-变质岩组合油藏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纯西辉长岩-变质岩油藏的形成演化过程。方法在查明纯西辉长岩活动时间及其高温、高压持续时间的基础上,结合纯西地区的构造发育史、周围洼陷的生烃史及油气分布规律,对其周围烃源岩的岩性、岩相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建立了纯西辉长岩-变质岩组合油藏的成藏模式。结论辉长岩不仅大大促进了周围烃源岩的生烃、排烃过程,而且将其改造成为变质岩储层,并最终形成了特殊的辉长岩-变质岩组合油藏。  相似文献   
70.
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潍北凹陷孔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发现孔店组烃源岩重排甾烷含量低,C27,C28和C29规则甾烷含量较多,C29甾烷的20S/(S R)和C29ββ/(ββ αα)比值分别在0.12~0.38和0.3~0.45之间;在萜类化合物中,奥利烷含量低,γ蜡烷与C30藿烷比值在0.1~0.37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孔店组烃源岩生源以高等植物为主,混有一定比例的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沉积环境为含盐度低的弱还原-弱氧化湖沼相,烃源岩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