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2篇
系统科学   147篇
丛书文集   167篇
教育与普及   1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82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496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463篇
  2008年   555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41.
为了更好地揭示谣言在多种媒介和社会影响构成的多层网络中的传播扩散现象,考虑主体间依赖、竞争的博弈行为,结合SIR(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传播机制和智能体建模方法构建了“用户层-平台层-媒体层”的多层多主体网络传播模型(SHICR)。首先,利用三类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和用户收益矩阵,刻画出谣言作用下各主体自适应的状态演化过程并提出一种用户节点免疫的传播抑制方法;其次,融合结构网络的关系信息和智能体属性,提出具有推广属性的平台抑制机制;最后,分析了媒体影响力对谣言传播的影响。结论表明:利用用户收益阈值可有效抑制谣言的传播;平台采用去除推广信谣者信息的机制可以明显减缓谣言传播;具有高影响力的媒体可有效减少负面信息,维护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42.
在日本原始宗教信仰中,蕴含着日本人最初的伦理意识,它从本质上决定了日本人的道德准绳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崇生畏灵的此岸意识体现了日本人现世主义的伦理观;“清明心”的道德决定了日本人以“诚”为本的道德意识和具有审美主义和心情主义色彩的伦理意识;神圣化的性意识导致了日本人在性观念上的宽松态度;对罪的无责任意识塑造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集团的功利主义造就了日本人的忠诚意识;上下等级尊卑的意识贯穿日本整个历史,至今仍体现在日本人的接人待物中。探讨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对于从历史的角度整体把握日本人的伦理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3.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主体理论设计的信息采集系统ICS.它利用现有搜索引擎搜集回应者(能够提供查询问题答案的网络用户)的电子邮箱地址,将查询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回应者,并收集回应者提供的答案,经过处理后提交给用户,从而将静态的信息检索变为用户之间动态的对话.试验证实,该系统能够提供复杂查询的答案.  相似文献   
944.
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思政需要弥合专业知识与价值信仰间的割裂,破除理论传授与能力践履间的壁垒。但法律职业的规范价值和德性要义不能强制灌输,倡导由个体自主建构意义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应用时的基本路径在于培养学生的伦理问题意识和伦理判断能力,使之自觉践行职业行为的科学性追求,增强其对整个法律实践之道德吸引力负责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945.
环境哲学在我国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以问题意识的哲学思辨与连接时代的现实关怀在前沿学科多元互动、交叉融合中促进了新时代环境哲学学科的专业化、时代化与世界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环境哲学与西方环境哲学呈现出两种哲学范式。文化基础、话语体系与发展取向的差异促使中国环境哲学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哲学旧范式,其复合开阔的思域和现实多元的视域采用新思路带来了新颖的问题域,展现了环境哲学在汉语世界中的独特价值,在“求同存异”中谋求接地气与观世界的融会贯通。在实现未来环境哲学融合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环境哲学锻造出实践化、情景化,注重整体性、功能性和问题导向性等新理论层面。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顺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塑造更具引领力、更有现实感、更为多元化的环境哲学之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946.
法治化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保障。目前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化面临三重现实困境,首先反映在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之间本身存在某些紧张关系,由此反射到法治层面,则对法治带来了众多外部冲击。而后,如何调适这些紧张关系也对法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困境的叠加使得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供给显得薄弱与滞后。为此,在规范建构上,一是针对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内在紧张关系明确规范前提,即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二是通过全面的规范路径逐一回应两者相互关系带来的对法治的外部冲击。三是通过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建立以互动为核心的规范保障,在体系层面满足两者相互关系对法治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形成“法治供给有力—伦理治理有效—科技发展有序”的良性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947.
人类基因增强作为一项试图改造人类自身的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和塑造着人与社会。人类基因增强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其研究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的、法律的和社会的问题,亟需对其进行治理。伦理治理是对人类基因增强技术进行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基因增强的伦理治理是指政府、专家、企业、公众等技术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以伦理原则为指导,解决人类基因增强技术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促进技术为人类造福的各种方式的总和。人类基因增强的伦理治理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治理什么,也就是人类基因增强的伦理治理对象;二是谁来治理,即人类基因增强的伦理治理主体;三是如何治理,也就是人类基因增强的伦理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948.
科技社团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组织、研究、规范、约束及宣教功能。这些功能天然地内生于科技社团之中并在国家制度安排下呈现为组织动员者、探索研究者、标准制定者、监督约束者及宣传教育者五项角色。基于上述功能和角色构建了科技社团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实现路径,并从体制机制改革、组织治理变革、组织能力建设三方面提出科技社团更好地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949.
科研伦理教育是预防科研人员出现越轨行为,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水平的第一道防线。借助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研究概况、热点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1)科研伦理教育主题研究发文量逐年增加,核心刊载期刊呈现明显学科交叉特征;(2)应用伦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伦理学将内容、实践路径、管理评价等维度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知识基础;(3)研究热点主题正在经历由主体必要性向系统必要性、教学规范化向教学个性化以及有效性向一致性的转变。未来或应重点关注资源设置、实践平台、评价机制的进一步优化,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950.
试论我国传统科学精神的伦理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科学精神的生成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格局,宗法社会格局和伦理型的化格局的化背景及其建构,进而使我国传统的科学精神具有务实的价值取向、情理的认知方式和重经验体悟的性格,从而生成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情理合一的认知精神,尚经崇行的探索精神。它们分别从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实际运作等方面显现其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