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2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4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9-60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课题(2004BA719A14—5)研究目的:(1)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西药物联合应用,对HIV/AIDS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云艾1号增效减毒作用;(2)评价云艾1号与HAART合用的安全性;(3)探索在边境、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2.
中西品德考评观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等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考评的目的、对待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法的态度、标准化程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徐复观对孔门艺术精神和庄子艺术精神这两个典型的阐释是并列平铺、各成系统的。中国艺术精神虽由庄子来彰显,但孔门毕竟也不是全无此义。所以,徐复观在全书之首特意安排一章写孔门艺术精神,实为其"儒道会通"做好铺垫。在徐复观看来,生命的艺术境界实为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为人生而艺术实为儒道两家艺术精神的共同本质,而庄子虚静之心,也是儒家仁义道德可以自由出入之地,由此,徐复观打通了孔子的道德心与庄子的审美心。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研究 ,讨论了中国 19世纪期间对轮船的引进和研制问题  相似文献   
35.
本文基于笔者长期从事海洋地球物理与构造地质的相关研究,以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构造地质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中西太平洋海山区的磁条带分布、断裂构造分布、大火成岩省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继续研究其海山时空分布特征,相关论文也将于近期发表。  相似文献   
36.
该课题从临床实际出发,针对此病病理特点,研制出丹参联合雷公藤多甙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明显提高了治愈率,而且显著地缩短了治愈平均时间。坚持了七年的临床扩大应用取得了相同效果。研究有四个特点:①国内最早立题针对儿童紫癜肾炎病理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②较单用雷公藤的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7.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催化剂"使我国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商标词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从过去的汉语拼音商标词改进为正规的英语商标词;从过去的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商标词扩大到臆造词汇商标词.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商标词的"欧化"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
蒋美钊 《科技资讯》2006,(1):167-16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多元化,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策略正在加速进行深刻的变革,不仅影响着本国企业的营销决策,而且影响着他国企业的营销决策,甚至是影响整个世界市场的营销趋向。因此,对西方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营销水平,寻找我国企业营销的正确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校分阝庐抗议》是冯桂芬的著名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冯桂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本文主要从《校分阝庐抗议》看冯桂芬的中西文化观,其中西文化观集中体现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上,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重要的还在于他承认了西方诸国的“富强之术”,对于采西学比前人提出了较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40.
高艳 《科技信息》2006,(7):300-301
复仇及其所体现的正义是人类文学宝库中近乎永恒的主题。由于中西方对复仇的理解及所持态度有所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学中对复仇的诠释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正义。本文试图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经典故事中分辨中西方复仇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并试图阐释此间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