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7篇
系统科学   35篇
丛书文集   157篇
教育与普及   2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4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404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43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355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43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502.
503.
网络时代下,个性化推荐系统是解决"信息爆炸"现象的重要技术.介绍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分别对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及推荐评价.最后提出了推荐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04.
正3D打印的关键词"3D打印在医疗中的应用在国外早就普及了,中国的发展也日臻成熟。现在学术界,很多技术司空地惯得根本没人好意思再提。"  相似文献   
505.
孙向丽  袁晶 《科技信息》2012,(34):I0212-I0213
数字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已进入一个危机渐增时期,新的危机会对图书馆系统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和破坏,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高校图书馆应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制定详细、完整的危机管理措施,力求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维护高校图书馆形象,确保图书馆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06.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07.
高校图书信息管理个性化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 《山西科技》2012,(1):94-95,97
为了满足高校图书信息管理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已有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高校图书信息个性化服务平台,该平台应用WEB Service技术,对原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服务封装和注册,通过服务搜索来获取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图书信息,从而提高高校图书信息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08.
在全球化环境下,五花八门的"XX门"事件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本文拟从"XX门"词族的兴起与发展入手,结合全球化时代大背景分析英汉媒体新词的特色,即能产性强,外来词互相兼容、形式简洁等特征,旨在于揭示全球化时代对英汉媒体新词发展趋势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09.
杨伟光 《科技潮》2012,(3):34-35
"百年老店"柯达眼下的境遇令人感慨万千,不免也勾起人们对它一百多年来所造就的一个个"美好时刻"的美好回忆。转变似在一瞬间,不知不觉,一个时代过去了!英国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所著《文明》一书,在回顾将近500年前发生的印刷革命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526年,丁道尔所翻译的《新约》首次在英国印  相似文献   
5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模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传统的信息传播交流模式以信息为主体,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交流更加凸显人的影响因素。在分析互联网对信息传播交流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信息传播交流模式的特点,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