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48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501.
《上海信息化》2006,(4):89-89
在“为本市百万老年人赠东方社区信息苑公益上网卡暨‘上海市尊老社会一条龙服务实施单位’”揭牌仪式上,上海市退休职工活动中心、浦东新区、杨浦区、市卫生系统、百联集团、船舶公司退管会等为1230位老年人认购了上网公益卡。从现在开始,凭政府或老年退休管理机构出资的上网公益卡,上海市百万老年人可以在覆盖全市各社区的120家东方社区信息苑,免费享受一年高品质的文化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502.
2007年10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共建兴隆天文学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和共建望远镜揭牌仪式”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学院基础局天文处处长郝晋新以及国家天文台有关单位负  相似文献   
503.
景吭村傣族从灵魂不灭的观念出发,认为人死后与活人一样地生活,生前生活在同一个村落,死后也同样生活在同一个墓地.于是,整个丧葬礼仪都围绕着死者的灵魂展开,其和谐意识贯穿于丧葬过程的始终,成为傣族葬仪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50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但在当代,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而仪式的缺失是一种精神和传统的缺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缺失。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需要从完整性、创新、媒介和国家传播这几个方面进行。对仪式的重建就是对公共生活的重建。保护好仪式就是保护好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505.
涂尔干是社会学思想史上的三位古典大家之一,在社会学界影响长盛不衰。其学术经典《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是其学术生涯的最重要成果,为我们理解宗教生活的起源和功能提供了新角度,丰富了宗教理论,该书的问世曾引起学界极大反响,本文就该书内容做简要导读。  相似文献   
506.
以于氏祠堂为例,来分析祠堂建筑群中如何区分仪式和非仪式功能空间的设计手法,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祠堂建筑的功能设计与其空间的关系,并探讨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的功能空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7.
义和团身体表演的仿生对象是以巫武为基础的。其中,巫术冠以其神秘色彩预设了神人互通的本能具象,武术的戏剧操练朦胧了神人隐匿的身体潜能。神巫因素与武术因素共生于义和团的身体思维中,两者的合谋促生了团民身体意念的自我救赎并创设出多数人共有的乌托邦秩序,进而为神人合一的过渡提供了前提性可能。不论辩解的是,身体在神人之间的转换也为义和团的杀戮行为完成了自我救赎的道德教化,即将罪恶行为斥诸于世俗身体中并在神灵身体中得以解脱。  相似文献   
508.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509.
彝族少女换童裙时穿的童裙称为"红裙".穿上"红裙",是彝族少女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认为穿上"红裙"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幸福.本文就彝族少女换童裙时所举行的仪式作了细致的描述.  相似文献   
510.
浅论中国丧葬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丧葬民俗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葬俗,以土葬为主。土葬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 (一) 土葬的形式 最早的土葬多为地表葬,即在地面上放置死者,上面覆盖以土石。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大石墓或石棚,指在地表以大石块建筑墓室,也属于地表葬。除地表葬以外,常见的土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竖穴墓,指自地面向下掘土为墓穴,棺木下葬后,垒土为坟(也有不垒坟的)。竖穴墓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流行。比较讲究的竖穴墓,在墓室四周构置木椁或砌上砖石,称作“木椁墓”和“砖室墓”。木椁墓始于商代,战国、西汉时流行,汉代以后少见。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