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1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2篇 |
教育与普及 | 5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5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5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民营企业受到重视,民营企业家出名的也很多。但是尽管民办高校最近几年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省市的重视,但似乎出名的学校不多,民办高校校长出名的就更少。 我们今天找来了一位民办高校的校长——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院长杨利博士,听他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在前些日子召开的佛山市政协会议上,杨利博士上交的两份提案受到了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42.
华北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华北地区汛期(7和8月)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本文分析了华北汛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和海温异常, 发现海温异常在赤道东太平洋有显著的信号, 而且华北汛期降水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应的东亚高空急流变化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进而给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43.
可可斯岛位于哥斯达黎加西南近500公里的东太平洋,坐落在古老火山之上,以自然景观和宝藏传说而闻名于世。它那迷人的传奇色彩从来都是世人瞩目的焦点,有人把它誉为世上最美的岛,有人把它比喻为“侏罗纪公园”,苏格兰小说家史蒂文森由此写出了经典名著《宝岛》。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无人岛仅16平方公里,是东太平洋惟一拥有热带雨林的海岛,而且在它周围的海域中还拥有着世界上密度最高的鲨鱼,因此也被叫做“鲨鱼岛”。 相似文献
44.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 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 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 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 中地壳为厚约10~15 km的低阻层, 电阻率最小达3~10 Ωm, 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 易于变形和流动, 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 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 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 地表抬升, 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 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 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 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45.
汪品先 《科技导报(北京)》2024,(6):16-24
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缓慢变化发生了矛盾。百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曾经出现多次反复,至今缺乏系统的反思,成为当前学术界发挥科学创新潜力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历史回顾和中外比较入手,提出当现代科学在欧洲产生时,中国曾坐失参与的良机;当试图引入西方科技时,又因为方向错误遭受失败,结果使得科学成为西方的特色和东方的弱点。东西方差异的根源在于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属性,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和春秋列国的2大源头。当今世界上这2大文明的经济基础正在消失,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必将产生新型的全球文明。呼吁从历史反思入手,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争当国际学术界铸造全球新文明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46.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7.
基于流线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高含水期油田的难点问题。以济阳拗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6~(3+4)层高含水开发实验区块为例,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小网格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参数模型;通过试验区储量、压力、含水率和单井含水拟合,85%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5%。采用流线数值模拟技术显示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流体推进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得出:(1)流线显示目前地下储层形成大孔道高渗带,流体基本沿高渗带运移,驱油效率明显降低。(2)目标油层组剩余油分布明显受到沉积相、沉积韵律、层内非均质、生产井网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微构造高点、层内低渗透区及注采不完善区,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力厚油层的顶部。 相似文献
48.
利用渤东地区丰富的钻探资料,开展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路径研究,总结远源型凸起区和斜坡带的油气运聚规律。研究表明,潜山不整合面和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是输导脊的2种通道类型。输导脊是浅层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基础,它与断层耦合程度控制浅层油气运移。根据输导脊上圈闭与断层的接触方式,"脊-断"耦合关系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进一步细分为控圈式和非控圈式。只有接触式的"脊-断"耦合关系才利于浅层油气运移,其中控圈式的接触关系浅层运移条件最优越。综合考虑输导脊规模及其与有效烃源岩的接触范围、输导脊上圈闭面积及其与有效烃源岩之间的压差等参数,构建的输导脊油气运聚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输导脊的运聚能力。油气富集层系受断层活动强度与区域盖层厚度综合控制,利用断盖比参数可以定量判断,断盖比值0.25和1分别是深层东营组、浅层明下段底部区域盖层遮挡的临界值。输导脊分布的区域是远源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脊-断"耦合好的构造是浅层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9.
鄂西-渝东地区生物礁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井下和露头中典型生物礁发育特征的对比及对已知潜伏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对鄂西-渝东地区潜伏生物礁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本区东部晚二叠世入于台、盆过渡相区,具备发育大型台地边缘堤礁的有利条件,西部潜伏区则以发育大量台内点礁为特征;潜伏台内点礁虽然分布随机,但成藏条件优越,而且数量多,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0.
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三维斜压非线性数值模式ECOMSED,同时考虑地形、边界流(台湾暖流、黑潮和长江冲淡水)、热通量及QuikSCAT风场等动力因子,对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闽浙沿岸一年四季均有上升流存在,且上升流中心及上升流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浙江沿岸舟山群岛和渔山列岛附近、福建沿岸海坛岛和马祖列岛附近四季均存在较强的上升流中心,上升流强度季节变化特征是"冬弱夏强".冬季上升流强度为10-3cm/s量级,沿岸平均上升流速约为0.3×10-3cm/s;夏季最大上升流速可达0.8×10-2cm/s,沿岸平均上升流速约为0.4×10-2c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