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44.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本身都有一个藏着魔鬼的心灵,他们没有力量去控制它,而只能在诱发事件中不断将其唤醒,服从于恶的一面。但他们在做坏事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万能的上帝在注视着自己。本书是以俄国东正教或者说是作者心中的宗教为核心的,他按纯俄罗斯的教会观点给了书中人物一个解救办法——当众忏悔。作者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得到众人的原谅,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神学、一种权威审判权力的下放,或者说是上帝思想的大众化,也是实现自身救赎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5.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46.
47.
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笔下,既有反映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失落感的长篇巨著,也有折射光怪陆离的魍魉世界的短篇小说。相对于他的长篇小说来说,他本人与评论家都认为他的短篇写的更有特色。本文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入手,来揭示辛格如何通过短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他二律背反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对上帝的信奉与质疑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48.
49.
从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开始,经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到18世纪的康德,再到近现代的柏格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哲人们对时间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奥古斯丁区分了客观的时间和内在时间1,把时间归结为人的心灵的延展。文章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本,首先找出了奥古斯丁时间观中时间的两个向度,即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和时间是人的心灵的延展;然后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奥古斯丁时间哲学的重要思想,把他的的时间观拆分为时间的受造、时间的长度、时间如何存在、时间的延展和时间如何度量等5个部分进行探析;最后着重分析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的现象学效应,探讨了奥古斯丁时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以及二者在讨论时间问题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50.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