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8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崇拜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督教信仰中,它主要体现为对上帝的虔敬。崇拜的功利性决定了崇拜的目的主要体现为呼求护佑和恳祈救赎;“崇拜”的多义性又使崇拜的对象除了上帝外还包括圣母、英雄甚至异神;崇拜的热忱度与所得回应成正比,而拜异神者则往往会自招灾难。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崇拜”的这些方面都得到了深刻展现。  相似文献   
42.
如果说,上帝之手创造了现实世界;那么,人类则创造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在乎你是男是女,甚至是人是狗;在这个世界里,屌丝可以假扮土豪,无盐女也能拥有靓丽的容颜;在这个世界里,普通人也能变魔法,尽情将脑海中的想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可是,这个可以包罗万象的虚拟网络世界,却绝不容忍恐怖主义的存在。仅2014年,在我国就发生了3·01昆明火车站、4·30乌鲁木齐火车站、5·22乌鲁木齐、7·28喀什莎车县等多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这些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暴力事件背后,都有着互联网的"身影"。  相似文献   
43.
##正##美洲豹是力量和速度的象征,上帝赋予它非凡的狩猎能力,在这方面它甚至比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更为优秀,它是当之无愧的"草原杀手"。然而,即使如此优秀的猎手,也无法做到一击即中,也就是说美洲豹也有失手的时候,而且像所有的具有捕猎能力的动物一样,它失手的时候比成功的时候要多。这本是平常的事,但在美洲豹的眼里,却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它连续七次出击未能成功,它就可能死掉,死的  相似文献   
44.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本身都有一个藏着魔鬼的心灵,他们没有力量去控制它,而只能在诱发事件中不断将其唤醒,服从于恶的一面。但他们在做坏事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万能的上帝在注视着自己。本书是以俄国东正教或者说是作者心中的宗教为核心的,他按纯俄罗斯的教会观点给了书中人物一个解救办法——当众忏悔。作者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得到众人的原谅,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神学、一种权威审判权力的下放,或者说是上帝思想的大众化,也是实现自身救赎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5.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46.
崇拜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督教信仰中,它主要体现为对上帝的虔敬。崇拜的功利性决定了崇拜的目的主要体现为呼求护佑和恳祈救赎;"崇拜"的多义性又使崇拜的对象除了上帝外还包括圣母、英雄甚至异神;崇拜的热忱度与所得回应成正比,而拜异神者则往往会自招灾难。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崇拜"的这些方面都得到了深刻展现。  相似文献   
47.
艾萨克·巴仕维斯·辛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笔下,既有反映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失落感的长篇巨著,也有折射光怪陆离的魍魉世界的短篇小说。相对于他的长篇小说来说,他本人与评论家都认为他的短篇写的更有特色。本文从辛格的短篇小说入手,来揭示辛格如何通过短篇故事向我们展示他二律背反的宗教观,以及他在对上帝的信奉与质疑之间的徘徊。  相似文献   
48.
吴冬梅 《科技信息》2009,(16):109-109
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佛教与西方基督教两大宗教中人、神或佛在教义中地位。信众修证道路以及生死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49.
从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开始,经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到18世纪的康德,再到近现代的柏格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哲人们对时间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奥古斯丁区分了客观的时间和内在时间1,把时间归结为人的心灵的延展。文章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本,首先找出了奥古斯丁时间观中时间的两个向度,即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和时间是人的心灵的延展;然后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奥古斯丁时间哲学的重要思想,把他的的时间观拆分为时间的受造、时间的长度、时间如何存在、时间的延展和时间如何度量等5个部分进行探析;最后着重分析了奥古斯丁的时间观的现象学效应,探讨了奥古斯丁时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以及二者在讨论时间问题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50.
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热议的话题。戈多究竟是谁,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上帝,有人说是类上帝,有人说是波卓,更多人认为该剧的重点不在“戈多”,而在“等待”。但“等待”的意蕴可以是不确定而多元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体味探索的过程或许才是人们最终追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