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系统科学   52篇
丛书文集   96篇
教育与普及   8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8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28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6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儒释道三家各有其不同的理想追求: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现世的功名,以整体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道教追求的是生命的不死,以自我的生存作为价值目标,佛教则追求生命的超越,以彻底的觉悟为目标.三家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价值目标的三维坐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52.
地狱男爵     
黑皮 《少儿科技》2010,(3):21-21,28
<正>~~  相似文献   
953.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54.
给出在模型M=(Y,Xβ,σ^2V)与删除第i个观测值后得到的模型Md=(Yd,Xdβ,σ^2Vd)下β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差的表达式,并得到了二者相等的充要条件,还给出了在模型Md下β的最小二乘估计是M下β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55.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956.
将Mayer的非理想气体理论推广到介观微系统的情况.考虑到系统的有限性和界面的影响,导出了初步近似下非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并证明Mayer的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在介观情况下仍近似成立.  相似文献   
957.
958.
将素质教育之“互动”教学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并进行对比性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互动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观,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素质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加强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教师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959.
儒家知行观的总体特征是强调知与行的协调一致,以道德践履作为知行观的主要内容,而疏于思辨认知.自春秋孔儒传统传至唐代,知行观强调的是知易行难,行重于知.宋代理学知行观对传统知行观有所突破,程朱知行观强调知难行易、知先行后,与传统知行观形成鲜明对比.王守仁将中国古代学者对于知与行的关系认识又带进一个新阶段.首先,王守仁在理论上反对传统知行观中对知行分先后轻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王氏认为朱学的错误在其把形而上本体论世界与现象形而下形器世界分为二,割裂了先验本体理与感性现实世界的联系,反映到知行观上是二分的,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发生冲突.从学习学的视角看,王学矫正朱学轻视"自心自性"的粗略,改变了朱门后学支离繁琐、帖括拘泥的学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法,把宋元的学习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学习思想史上开辟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960.
《五经文字》的正字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汉字优化理论为指导,采用对照<说文>正字测查异同并使结果量化的方法,以一定的数据为依据,考察<五经文字>的收字原则、正字标准,并对其正字观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说明其对正字学的贡献,指出它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及对今天的正字工作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